seveneleven便利店加盟-全球拥有六万多家便利店的7-11对后市场的启示

生活百科1年前 (2023)发布 aixure
71 0 0
seveneleven便利店加盟-全球拥有六万多家便利店的7-11对后市场的启示

近几年各大车后企业都在密集布局线下门店,了解下7-11的发展史,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 | 狮泉河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欢迎供稿| 吴骏:13116718090(同微信)

诞生于美国的7-ELEVEn便利店,前身是成立于1927年的制冰公司,到了1970年代,在美国门店数到了4000多家。然而真正令7-11发扬光大是源自其在日本的发展。

1973年美国南方公司授权伊藤洋华堂在日本的7-11的特许经营权。20年不到,7-11在日本门店数量突破了4000家。奇妙的是,1991年伊藤洋华堂反过来收购了经营不善的南方公司。

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年8月3号,7-11的母公司7&I holdings 宣布将斥资210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石油公司Marathon旗下的便利店Speedway,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经营水平。

在全球拥有六万多家便利店的7-11,其母公司7&I 集团2019年营收614.86亿美元,利润18.38亿美元,员工数58165。位于全球财富500强159位(源自财富500强网站数据)。

这一令人惊叹的发展成就,功不可没的当属当年力主引入7-11的铃木敏文。关于这段7-11的发展经历,铃木先生写了一本《零售的哲学》,详细记述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坚持和改变。

距离第一家7-11便利店在日本开业,已快有半个世纪,回过头看,铃木先生的很多实践对于车后的门店连锁发展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比如铃木先生一直坚持的“密集布局战略”,初期的便利店开拓,铃木先生坚决不允许跨出江东区一步。车后的不少企业在发展门店时,这个城市一家,那个县城一家,极其分散,在后来的门店管理和后勤保障上,吃尽了苦头。

近几年各大车后企业都在密集布局线下门店,了解下7-11的发展史,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研读铃木先生的《零售的哲学》时,从一个车后从业者的角度记录了一些读后感,但愿能给其他同行者带来点滴的启示。

seveneleven便利店加盟-全球拥有六万多家便利店的7-11对后市场的启示

接触7-11前的工作经历

1956年4月,22岁的铃木敏文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东贩公司(一家出版公司)。一开始担任“退货负责人”,半年后被派往出版科学研究所,负责统计各出版物数量、消费者类型、读者对出版物的需求特点等。

在科学研究所里,公司提供了统计学和心理学的培训,作者抓住机会认真学习了统计学和心理学,并在工作中反复运用。这养成了其对于数字的敏感性,善于探究数据细微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不盲目轻信数据。这个能力被铃木认为在其后来的经营实践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后来,铃木先生被调往宣传部担任《新刊新闻》的编辑,该杂志主要介绍最新出版的图书,当时每期发行量只有5000左右。作者到岗后计划修改刊物内容,使其变得更加有趣,然后变为收费发行。新方案没有获得上司的认可。在其坚持下,获得了企划部主任的关注,转达给了社长,获得了在董事会上介绍此方案的机会。

厚爱《新新刊新闻》得以问世,其一个人开始了策划、编辑、采访、撰稿等工作,每天忙的不可开交。在工作中结识了很多名人和独立作家,感受到了自己的卑微和渺小,于是想如何不依赖公司去挑战一些事情。

当时和一些朋友计划制作电视节目,为此去寻找赞助商。通过朋友介绍前往了伊藤洋华堂。作者的诉求获得了伊藤洋华堂总部的人认可,并建议铃木直接留在伊藤洋华堂完成该项目。铃木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机会,又能为公司编辑刊物,还可以推进其项目,于是不顾家人反对就跳槽到了伊藤洋华堂。

进入伊藤洋华堂后发现和当初谈的截然不同,当时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伊藤洋华堂急缺人,通过这个方式在招人罢了。铃木敏文认为既然做了决定,就应该义无反顾。调整心态后开始了在伊藤洋华堂的工作。

1963年进入了伊藤洋华堂,当时公司只有5家门店,职员500人左右。后来,公司急速成长,一年就雇佣了1000名应届生。在此期间,铃木兼任了推广、宣传、人事、财务等几乎所有管理职务。身兼数职的他一点也不觉得疲惫,有空余时间还会揽下本职工作外的任务。其认为在长时间地保持紧张感、随时准备迎接挑战的情况下,能更顺利工作。

当时正值大型超市的繁荣期,伊藤洋华堂趁势加快了开店速度,但遭到了当地商店街的强烈反对。1971年,38岁的铃木敏文作为公司董事参与了双方的会谈,对方却丝毫不予理睬。关于商店街的没落,铃木敏文在这节最后给出了自己的洞见:

经营在于方式方法,核心是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内容,与店铺的规模大小无直接关系。

作为毫无零售经验的门外汉seveneleven便利店加盟,自认为思维能跳出固有的商业框架,迸发出新奇的想法。

竞争对手不是越少越好,没有竞争对手,事业往往会止步不前。

事业受阻时,人们最容易怨天尤人。应该要正视自身的弱点,努力改善,不断前进。

这一段的做事方式可以在很多成功人士的自述里看到,工作时非常积极主动,无论是在东贩公司,或者是伊藤洋华堂;另外,抓住了公司提供的培训机会,掌握了两门重要的基础经营学科。

在《新刊新闻》做了一段时间后,渐渐有了想自己出去做事的想法。工作了几年后的人,好像都会有这个想法。跳槽后,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但其依然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了。稻盛和夫先生的一些文章,强调的也是除了无比勤奋用心去做好现在的工作外,别无他选。

seveneleven便利店加盟-全球拥有六万多家便利店的7-11对后市场的启示

在美国接触到7-11,将7-11带入日本

伊藤公司每年都会派出几十人的队伍前往美国研修,学习成熟的零售业,铃木作为负责人也会参加。有一次在前往加利福利亚的途中,发现了一家小店,类似一个小超市,有热狗、咖啡,香皂、毛巾等。这家店就是7-Eleven。

铃木回国后查阅资料,发现这家小店被称之为便利店,在北美有4000家。铃木认为这个“便利店”一定具有某些核心技术,如果能将其引入日本,肯定能解决之前大型卖场和小型零售店共存的难题。

引入7-Eleven的提议在公司内部遭到了强烈反对,大家普遍认为现在是大超市的天下,小店铺都是门可罗雀,此时逆势建立小型店,违背商业逻辑。

没有什么零售经验的铃木认为小型门店的经营应该区别于大型超市,应该找出差异化的经营特点。其认为小店衰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生产效率低下(营业时间短,周日不营业);其次是市场变化,消费者不仅仅关注价格,价廉不等于畅销。在其反复解释下,周围的人都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公司内部一致同意了提案。

1972年5月,公司业务研发人员拜访美国南方公司吃了闭门羹。经中间人介绍,于次年4月得到了向美国南方公司阐述合作计划的机会。听过铃木的阐述后,美方派出考察团,调研日本市场,提出了上百个问题。铃木团队通宵达旦,解答了对方的所有困惑。6月,开始谈判。

美方要求日方主导便利店的公司必须与南方公司合并,开店只能在东日本区域,8年内要达到2000家店目标,特许权使用费必须占销售额1%。铃木认为这些条件太苛刻,直接在会谈现场拍案拒绝。

谈判进入了激烈的争论,在日方的坚持下,美方同意伊藤洋华堂以独立子公司形式运营便利店,开店位置放宽至全日本,目标从8年2000家降低到1200家。在特许权使用费上双方产生了巨大分歧,考虑到日美两地的市场环境和基础建设成本差距,铃木坚持不肯让步,只能给0.5%,但美方也丝毫不妥协。

最后,铃木先生说出了内心真实想法,大意是立志要在日本发展便利店事业,但费率太高,很难扩大店铺数量。如果能降低费率,连锁店会不断增加,使用费会快速提升的。最后,对方做出了巨大妥协,降至0.6%。铃木在总结谈判时认为他们没有使用什么精妙战术,而是站在对方立场,应从长远考虑。

心里始终装着工作中的问题,平时无解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可能就有了启示。提议遭到公司内部强烈反对时,能够据理力争,坚持已见也挺难得的。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不少人可能都会临阵退缩,毕竟你也不能确定这条路就是对的,这种强大的自信弥足珍贵。

谈判中,基于对便利店项目的清楚认识,知道关键条件的底线,顺利完成了谈判。这些道理可能一点也不新鲜,关键还是知行合一。

seveneleven便利店加盟-全球拥有六万多家便利店的7-11对后市场的启示

在日本国内发展7-11的几个关键策略

1973年11月20日,15名员工齐聚伊藤洋华堂,成立了经营便利店的新公司York Seven。社长认为既然这个提议是铃木力排众议要做的,那就让铃木来担纲。经过一个晚上的思考,铃木敏文接受了任命。

11月30号签约完成,前往美国参加南方公司的研修课程。拿到27本经营手册后,发现都是一些店铺经营初学者知识,核心的营销和物流却只字未提。原想着能直接将手册内容运用到日本的门店经营,实际只有会计上的一些内容能用上。培训现场,抑郁苦恼。面对坎坷的前路,铃木再次下定决心坚持下去。

新公司的一部分资金由员工的存款和向银行借贷的个人投资组成,目的让成员对新公司有共同的责任感。资金到位后seveneleven便利店加盟,接着就是人员招聘。

为了提倡创业精神,新公司的待遇水平非常严苛,和母公司完全无法相提并论。员工一旦申请调动进入新公司,就属于完全脱离。最后寥寥几人自愿加入。剩下的名额通过报纸招聘,相继有面包公司的销售、全纤同盟任职的员工、航空自卫队成员等毫无零售经验的门外汉加入。美方的经营手册也几乎起不了作用,一切从零开始。

发展一个全新业务时的组织策略还是挺狠的,原公司人员自愿申请,一旦加入就是永久脱离,关键的时薪资待遇还是完全不能和原公司相比的。重新招募了一支队伍,从零开始干起。

很多前途不明朗,强调探索性的事情,在团队搭建时,相比于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更加重要。近期“孚创公司”这家新成立的公司应该在进行团队搭建,希望他们找到的是一群主观能动性非常强的人。

第一家店加盟还是直营?

员工认为,最初几家门店是直营的会更有助于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但铃木决定将第一号门店直接设定为使用7-11招牌的独立经营加盟店。铃木敏文对于第一家店选择加盟的这个解释比较含糊,他的思考角度是创建7-11的目的在于实现小型店和大型店的共存共荣以及激活小型零售商,因此选址了加盟。

首家门店选择直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作为一个从零开始,完全是探索的商业模式,探索是要有强驱动和成本的,加盟商可能更加适合这种情况。第一家店主是一个23岁青年,家里是经营酒坊的,但未来成长空间很小,丧父不久的店主在报纸上看到了招募的新闻,就申请了。

该门店实际所处的位置并非人群密集处,面积只有美国的便利店三分之一。铃木最终接受他的申请,是被其果断向新事物发起挑战的热情所触动。并承诺三年后如经营失败,铃木方将门店恢复原样。

首家门店是直营还是加盟,我认为各有利弊,选择哪种方式都没有错。驰加当年在国内尝试做特许经营时,第一家店应该就是自营的。团队通过第一家门店获得了很多对于汽服门店经营的认知,成就了其连续多年行业领头羊的地位。

途虎的第一家门店选择的是加盟,相信也通过第一家门店的运营了解到了各种关键点,在后续的门店系统、物流、线上运营等环节找到了方向,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所以,关键还是在于后续执行,有没有完全发挥第一家店的试点作用,尤其在门店系统搭建、产品选择、物流、营销活动等方面。

1974年5月15号,日本首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开业。开业之前只有3个月准备时间,完成了店铺改装,培训店主便利店经营知识和技能。门店开出后,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但始终围绕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产品价值的目标推进。

每次进货必须大批量,导致门店不良库存高。希望单次小批量进货,遭到批发商的反对,认为违反常识。一家又一家,反复沟通。

年中无休的经营方式,但供应商新年期间都会休息,对于新年期间要求正常供应鲜食的要求,遭到了拒绝,认为同样违反常识。在他们反复游说下。创业2年后,山崎面包答应在新年期间供应面包。自此,其他米饭和配菜的服务商也逐渐配合在正月假期供货。

开店选址战略:密集型选址战略

开店之初,铃木就严格贯彻密集型选址战略,严格要求店铺开发人员绝不能踏出1号店所在的江东区一步。做出这个决策的关键思考是,为了提高便利店的生产效率,合理有效的采购及物流制度非常关键。关于这一战略,铃木敏文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在一定区域内提高7-11的知名度,知名度和信任以及消费意愿有密切关联;

店铺集中在一定范围,可以提升物流和配送的效率;店铺运营顾问只需花更少的时间在路上,更多地和门店分析经营并传达总部方针。

广告和促销更见成效,有限的范围内,投放一次促销活动的覆盖率和影响力事半功倍。

遗憾的是,车后市场的不少企业在开店伊始,选择的都是多地开花,结果都不是太好。对于汽车配件的物流和配送非常关键的车后门店,同样非常适合密集型选址策略。45年前被铃木敏文所贯彻的策略,如今在车后市场获得了共识。

推进物流体制变革:商品的共同配送

开店之初,各生产厂和批发商各自为营,每天送货到1号店的车多达70多辆。效率非常低,铃木建议同地区同类厂家的产品混装配送。这个提案再次遭到了厂家的反对,经过多次的努力沟通,最终于1980年,牛奶实现了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指的是“生产厂家、供应商和7-11总部三方通过互相合作,集中原本相对分散的配送路径,从而形成合理化物流体系”。此后,配送体系又获得跨越式成长。7-11在各个区设立了共同配送中心。根据产品类型以及保存温度进行了分类,形成了4个不同保存温度段的配送。日均送货车辆从原来的70辆减少到了9辆。

车后市场的典型特点之一就是SKU多,长尾件号特别多,背后还关联着车型适配;轮胎、配件、油品、蓄电池等产品的仓储以及配送要求都各不相同,有的配件对于配送的即时性还有高要求。对后市场的供应链企业考验非常大,是一个规模化的生意。希望这些参与者能够不断创新,实现更快的周转、更低的库存、更智慧的备货。

开业第二年,7-11就开到了100家。在百店成立的纪念仪式上,铃木敏文感慨万千,红了眼眶,从一开始希望开到5家,再到10家,到已经开到了100家。个中艰辛,怕是外人永远体会不到的了。

7-11表现出比个体店更好的成长趋势,陆续不少门店申请加盟。两个口号:“有7-11真好”、“全年无休真方便”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网赚创业教程,会员可以下载全站资源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seveneleven便利店加盟-全球拥有六万多家便利店的7-11对后市场的启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