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怎么读姓氏-苗姓溯源(二)

生活百科10个月前发布 aixure
45 0 0

四、楹联佐证

“胚胎由楚晋为王者师为伯者佐发达在元明以爵则子以官则郎”系济源勋掌苗氏二十一世裔孙、清光绪丁酉科拔贡苗令图为勋掌苗氏宗祠照壁题写的楹联。上联溯“苗凤花方”苗姓的根,下联探古城勋掌苗姓的源。语辞浅白,情真意切,句法相似,平仄协调,对仗工整,浑然天成,追远耀祖,光前裕后。

楹联译文:我苗氏的祖先最初在商朝末年的楚国做过王的老师,春秋时期在晋国当过伯(霸)主的佐臣,爵位是子;元朝和明朝是勋掌苗氏家族史上最为兴旺发达时期,在朝中官级是郎官。

据考证,南方之国曰楚,芈(米)姓,子爵。出自颛顼帝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之官,能光融天下,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嗣为祈融。生子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得孕怀十一年,开左胁,生下三子;又开右胁,复生下三子。长曰樊,己姓,封于卫墟,为夏伯,汤伐桀,灭之。次曰参胡,董姓,封于韩墟,周时为胡国,后灭于楚。三曰彭祖,彭姓,封于韩墟,(即彭城)为商伯,商末始亡。四曰会人,妊姓,封于郑墟。五曰安,曹姓,封于邾墟。六日季连,芈姓,乃季连之苗裔。有名鬻熊者,博学有道,周文王、武王俱师之,后世以熊为氏。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得鬻熊之曾孙熊绎,封于荆蛮,胙(赐与;分封)以子男之田,都于丹阳。(在荆州枝江县,非吴之丹阳也。)五传至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僭(jian,超越本分,过分,旧时指下级冒用上级的名义或器物等)号称王。(熊渠便已称王。)周厉王暴虐,熊渠畏其侵伐,去王号不敢称。又八传至于熊仪,是为若敖。又再传至熊珣(音舜。)是为蚡冒。蚡冒卒,其弟熊通弑蚡冒之子而自立。

熊通强暴好战,有僭号称王之志,见诸侯拥戴周,朝聘不绝,以此犹怀观望。及周桓王兵败于郑,熊通益无忌惮,僭谋遂决。经与随结盟、伐随,让随侯请王室以王号假楚。桓王不许。熊通闻之,怒曰:“吾先人熊鬻有辅导二王(谓文、武)之劳,仅封微国,远在荆山地。今辟民众,蛮夷莫不臣服,而王不加位,是无赏也。郑人射王肩,而王能不讨,是无罚也。无赏无罚,何以为王!且王号,我先君熊渠之所自也。孤亦光复旧号,安用周为!”遂即中军自立为楚武王,与随人结盟去。汉东诸国各遣使称贺。桓王虽怒楚,无如之何。自此周室愈弱,楚益无厌。熊通卒,传子熊赀,迁都于郢。这就是‘胚胎由楚为王者的出处。

司马迁的《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记载:“九年,(公元前05年)相若敖氏,人或谗之王,恐诛,反攻王,王击若敖氏之族。”据考证,楚令尹斗越椒自庄王分其政权,心怀怨望,嫌隙已成。自恃才勇无双,且先世功劳,人民信服,久有谋叛之意。常言:“楚国人才,惟司马伯嬴(指蒍贾。)一人,馀不足数也!”庄王伐陆浑时,亦虑越椒有变,特留蒍贾在国。越椒见庄王统兵出征,遂决意作乱。欲尽发本族之众,斗克(斗般子)不从,杀之,遂袭杀司马蒍贾。贾子敖,扶其母奔于梦泽以避难。越椒出屯蒸野之地,欲邀截庄王归路。庄王闻变,兼程而行,将及漳噬,(即古沔阳。)越椒引兵来拒,军威甚壮。越椒贯弓挺戟,在本阵往来驰骤。楚兵望之,皆有惧色。庄王曰:“斗氏世有功勋于楚,宁伯棼负寡人,寡人不负伯棼也!”乃使大夫苏从造越椒之营,与之讲和,赦其擅杀司马之罪,且许以王子为质。越椒曰:“吾耻为令尹耳,非望赦也。能战则来!”苏从再三谕之,不听。苏从去后,越椒命军士击鼓前进。庄王问诸将:“何人可退越椒?”大将乐伯应声而出。越椒之子斗贲皇便接住厮杀。潘旭见乐伯战贲皇不下,即忙驱车出阵。越椒之从弟斗旗亦驱车应之。庄王在戎辂之上亲自执(音孚),鸣鼓督战。越椒远远望见,飞车直奔庄王,弯着劲弓,一箭射来。那枝箭直飞过车辕,刚刚中在鼓架之上,吓得庄王连鼓槌都掉下车来。庄王急教避箭,左右各将大笠前遮。越椒又复一箭,恰好把左笠射个对穿。庄王且教回车,鸣金收兵。越椒奋勇赶来,却得右军大将公子侧、左军大将公子婴齐,两军一齐杀到,越椒方退。乐伯、潘旭闻金声,亦弃阵而回。楚军颇有损折,退至皇浒(楚地)下寨。取越椒箭视之,其长半倍于他箭,鹳翎

为羽,豹齿为镞,锋利非常。左右传观,无不吐舌。至夜,庄王自出巡营,闻营中军卒,三三五五相聚,都说:“斗令尹神箭可畏,难以取胜。”庄王乃使人谬言于众曰:“昔先君文王之世,闻戎蛮造箭最利,使人问之,戎蛮乃献箭样二枝,名“透骨风”,藏于太庙,为越椒所窃得。今尽于两射矣,不必虑也。明日当破之。”众心始定。庄王乃下令退兵随国,扬言:“欲起汉东诸国之众,以讨斗氏。”苏从曰:“强敌在前,一退必为所乘,王失计矣!”公子侧曰:“此王之谬言耳。吾等入见,必别有处分。”乃与公子婴齐夜见庄王。庄王曰:“越椒势锐,可计取,不可力敌也。”分付二将如此恁般,埋伏预备。二将领计去了。次早,鸡鸣,庄王引大军退走。越椒探听得实,率众来追。楚军兼程疾走,已过竟陵(今景陵县)。而北。越椒一日一夜行二百余里,至清河桥(在景陵)。楚军在桥北晨炊,望见追兵来到,弃其釜爨而遁。越椒令曰:“擒了楚王,方许朝餐。”众人劳困之后,又忍着饥饿,勉强前进,追及后队潘尥之军。潘尥立于车中,谓越椒曰:“吾子志在取王,何不速驰?”越椒信为好语,乃舍潘尥。前驰六十里,至清河遇楚将熊负羁,问:“楚王安在?”负羁曰:“王尚未至也。”越椒心疑,谓负羁曰:“子肯为我伺王,如得国,当与子分治。

”负羁曰:“吾观子众饥困,且饱食,乃可战。”越椒以为然,乃停车治爨(cuan,烧火做饭)。爨尚未熟,只见公子侧、公子婴齐两路军杀到。越椒之军不能复战,只得南走。回至清河桥,桥已拆断。原来楚庄王亲自引兵,伏于桥之左右,只等越椒过去,便将桥梁拆断,绝其归路。越椒大惊,分付左右测水深浅,欲为渡河之计。只听隔河一声炮响,楚军于河畔大叫:“乐伯在此,越椒速速下马受缚!”越椒大怒,命隔河放箭。乐伯军中有一小校,精于射艺,姓养名繇基,军中称为神箭。养叔(叔字)自请于乐伯,愿为越椒较射。乃立于河口,大叫曰:“河阔如此,箭何能及?闻令尹善射,吾当与比较高低,可立于桥堵之上,各射三矢,死生听命!”越椒问曰:“汝何人也?”应曰:“吾乃乐将军部下小将养繇基也。”越椒欺其无名,乃曰:“汝要与我比箭,须让我先射三矢。”养繇基曰:“莫说三矢,就射百矢,吾何惧哉!躲闪的不算好汉!”乃各住后队,分立于桥堵之南北。越椒挽弓先发一箭,恨不得将养繇基连头带脑射下河来。谁知忙者不会,会者不忙,养繇基见箭来,将弓梢一拨,那箭早落在水中,高叫:“快射!快射!”越椒又将第二箭搭上弓弦,看得亲切,飕的发来。养繇基将身一蹲,那枝箭从头而过。

越椒叫曰:“你说不许躲闪,如何蹲身躲箭?非丈夫也!”繇基答曰:“你还有一箭,吾今不躲。你若这箭不中,须还我射来。”越椒想道:“你若不躲闪,这枝箭管情射着。”便取第三枝箭,端端正正的射去,叫声:“着了!”养繇基两脚站定,并不转动,箭到之时,张开大口,刚刚的将箭镞咬住。越椒三箭都不中,心下早已着慌,只是大丈夫出言在前,不好失信,乃叫道:“让你也射三箭,若射不着,还当我射。”养繇基笑曰:“要三箭方射着你,便是初学了。我只须一箭,管叫你性命遭于我手!”越椒曰:“你口出大言,必有些本事,好歹由你射来。”心下想道:“哪里一箭便射得正中?若一箭不中,我便喝住他。”大着胆由他射去。谁知养繇基的箭,百发百中。那时养繇基取箭在手,叫一声:“令尹看射!”虚把弓拽一拽,却不曾放箭。越椒听得弓弦响,只说箭来,将身往左一闪。养繇基曰:“箭还在我手,不曾上弓。讲过‘躲闪的,不算好汉’,你如何又闪去?”越椒曰:“怕人躲闪的,也不算会射。”繇基又虚把弓弦拽响,越椒又往右一闪。养繇基乘他那一闪时,接手放一箭来。斗越椒不知箭到,躲闪不迭,这箭直贯其脑。可怜好个斗越椒,做了楚国数年令尹,今日死于小将养繇基的一箭之下。髯仙有诗云:“人心知足最为良,令尹贪心又想王。

神箭将军聊试技,越椒已在隔桥亡。”斗家军已自饥困,看见主将中箭,慌得四散奔走。楚将公子侧、公子婴齐分路追逐,杀得尸同山积,血染河红。楚庄王打败斗越椒之后,立马将若敖氏一族,无论大小,全部斩首。斗越椒的儿子斗贲皇突出重围,逃奔晋国,晋公把苗地封给他,他也从此改为苗贲皇。苗贲皇后来成为晋国的主要将领和谋士,并在鄢陵大战中,帮助晋国大败楚国,楚君受伤,子反为此而死,军队一蹶不振,郑国背叛,吴国兴起,楚国失去诸侯。此即‘为伯者佐’的由来。

贲怎么读姓氏-苗姓溯源(二)

五、苗姓典故

斗越椒死后,家族受到株连,年轻的儿子贲皇恐祸及己,遂亡命晋国。晋待他礼遇有加,并令其食采于苗地(今克井勋掌一带),其后以邑为姓。对苗地,史料曾这样记载和描述其地理环境,土壤肥沃,适宜耕种,有对联曰:“草长莺飞风景好,田肥禾茂人财兴”。

春秋初年,楚国有熊氏、若敖氏、屈氏三个强大的同姓家族,其中以若敖氏势力最雄厚,包括斗氏、成氏两个分支。苗氏始祖苗贲皇,是楚国国君熊鄂之来孙。其父斗越椒,祖父斗子良,曾祖父斗伯比,高祖父熊仪,高曾祖父熊鄂,是楚国国君。熊仪即君位,死后葬在若地,号称若敖。若敖在郧国(古国名,今湖北沔阳县一带。)。熊仪之子斗伯比以若敖为氏,后因别封斗邑,故亦称姓斗。若敖氏是楚国政权中最早显贵的家族,自楚武王至楚庄王的十一个令尹中,出自若敖氏家族中的便有八位。除令尹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官职司马也主要由若敖氏家族成员担任。这一时期,楚国王室依靠若敖氏家族形成了贵族政体,在这一政权统治下,楚国由一个小国迅速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春秋五霸之一。

至楚庄王时,斗氏已成为王族远支,仍为楚国根深蒂固的第一豪族。因若敖氏长期把持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大权,族权的强大逐渐引起了王权的猜忌和不安。楚庄王即位后,虽然表面上不发放号令,听从若敖氏治理朝政,暗地里却在伺机削弱和消灭这个强大的家族势力。适逢若敖氏家族的令尹子玉在城濮之战中兵败自杀和子西与子家阴谋弑君篡位不成,反被诛杀,若敖氏家族元气大伤,与楚王室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楚庄王抓住这一机会,一方面用子越为令尹,同时又任命蒍氏家族的蒍贾为司马,掌管军权,使若敖氏与蒍氏平分政权,对执政的若敖氏家族进行牵制。时任令尹的斗越椒武艺绝伦,长于布阵,无书不精,无物不晓,每言必中,算无遗策,在楚国为令尹二十多年。因与庄王政见不同,预测有灭族之灾,发动了若敖氏兵变,被庄王平息,合族被杀。斗越椒之子斗贲皇杀出重围,投奔晋国。晋国当时是晋成公主政,他是一个有作为、有眼光的国君,对贲皇的到来以礼相待,封贲皇为大夫,让他成为晋国的主要谋士,并把晋国的苗地封给了贲皇,食之苗邑。《辞海》对苗字的解释:苗:……(6)古邑名,春秋时晋地,今在济源西。斗贲皇治苗地,政卓著,民呼之苗公,贲皇改称苗贲皇,后世子孙称苗姓。近年发现的元代龙翔宫高道苗道一碑云:“按姓纂,楚大夫伯棼之子贲皇奔晋,晋封之苗,因以为氏。”

(一)楚材晋用公元前575年,晋楚在鄢陵展开大战,楚共王亲督中军,楚军势盛,晋军将士均怀恐惧之心。晋厉公左右的将士都说:“楚国最出色的武士都在中军,而且人数众多,不可抵挡。”苗贲皇向晋厉公献计曰:楚国的精锐部队只不过是中军里那些楚王的亲兵罢了。请分出一些精兵来攻击赵国的左右两军,再集中三军攻打楚王的亲兵,一定能把它们打得大败。晋厉公卜筮问吉凶,卜官说:“大吉。得的是‘复卦’,卦辞说:‘南国窘迫,用箭射它的国王贲怎么读姓氏,射中他的眼睛。’国家窘迫,国君受伤,不打败仗还会有什么呢?”晋厉公听从了贲皇的话,以栾书、范士燮分领中军,引诱楚军的左、右军来进攻,再出动上、下、中军合力将其击败。接着集中上、下、新军和中军,以优势兵力猛攻楚军的精锐中军。战斗中,晋国大夫魏奇奋勇作战,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晋军不但俘获了楚国公子伐,还差点抓住楚共王。楚国经此次大败后,开始走下坡路,势力渐弱,盛世被搅得乌烟瘴气。楚国老迈不堪的前令尹虞丘子在淮水河题诗一首:问鼎中原一时强贲怎么读姓氏,不复盛世思楚庄。晋室鄢陵奏大捷,楚才晋用苗贲皇。晋军的胜利使得晋国重整霸业。晋厉公对贲皇更加器重,封为佐政。贲皇尽职尽责,成为晋国八大良臣之一。

(二)舔犊情深典出《后汉书·杨彪传》“犹怀老牛舔犊之爱”喻父母对子女深厚的爱。历史上苗姓氏族中也有一段佳话。给事中苗粲身患中风,话都说不出来,他的儿子苗缵正赶上要参加进士考试,那时进士考试此乃人生一件大事,一年一度,苗粲虽口不能言,但心里却殷切的希望儿子能够考中进士。考试的前一天,苗粲的病情加重,苗缵既想去参加考试又担心父亲的病情随时会有不测,到时自己如果不在身边那

就是不孝,将会留下终身的遗憾。于是就在纸上写下了请示,询问父亲是否允许自己去考场,当时苗粲勉强能够拿起笔,只能写出最简单的字,看了儿子递过的那张写有文字的纸,他握住笔颤颤悠悠地写下一个字,这个字只有两画,但意思表达的十分清楚,那就是“入”字。得到父亲的许可后,苗缵即赴考场,而且是一举中第。苗粲子缵应举,而粲以中风语涩,而心绪至切。临试,又疾亟。缵乃为状,请许入试否?粲犹能把笔,淡墨为书曰:入入!其父子之情真切如此。其年,缵及第(出《嘉语录》)。

六、繁衍播迁

经过长期的繁衍播迁,苗姓后裔子孙北越王屋山和太行山,南渡黄河、长江,足迹遍布了四面八方。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在三家分晋后,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秦国穷兵黩武,中原是其扩张的第一个目标,苗姓祖居地济源也深受战火侵扰,故大批苗姓或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后经繁衍发展,昌盛为苗姓上党郡望和济阴郡望。西、东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国师苗诉,刘秀时代的父城(今河南宝丰)长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汉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东汉时东阿侯苗光,史书称其保全了封邑,表示苗光子孙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激烈动荡,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样,为了躲避战火,取道南下,跨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支苗姓辗转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后经繁衍,形成了苗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东阳郡。当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苗姓主要还是昌盛于上党、济阴二郡。如苗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晋卿便是上党壶关人。唐代中后期,有陕西之苗姓为避国都附近纷扰不断的战乱,迁居今甘肃、兰州一代。两宋之际,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为主源,散布之地更广,尤其在宋赵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南宋末,山西析城冶方里(今晋城市阳城县东冶镇)有一支苗姓迁回到了苗姓故里济源勋掌定居。元末明初,战乱不断,苗姓族人被迫分成七支向外迁徙:一支迁汴京;一支迁江苏沛县;一支迁山东;一支迁夏邑;一支迁安徽;两支迁山西。明朝时期,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广东、福建、四川、云南、山东、贵州、甘肃、江苏、陕西和广西等地。明中叶以后,苗姓已分布于全国大多数地方,并有渡海赴台者。繁衍于全国的苗姓崭露头角,名人不断,竟现于史。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冀鲁豫地之苗姓入迁东三省。如今,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苗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

七、郡望堂号

苗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上党郡,秦时所置,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北),西汉移治今山西长治西;2、济阴郡,汉为定陶国,后置郡,治所在今山东定陶;3、东阳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吴所置,治所在长山(今浙江金华),南朝陈改称金华。

堂号依次为上党(惠化堂)、济阴、东阳等。

八、苗姓英才

苗海潮:下邳(今江苏邳州)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六一三年聚众起义,不久并入杜伏威部,抗击隋军于江淮一带。后降唐。

苗晋卿:潞州壶关(今属山西)人,唐代大臣。进士出身。玄宗逃亡入蜀后,被肃宗拜为左相。唐军还师国都后,封为韩国公。代宗时,吐蕃曾占领京都,其被胁迫而闭口不言。

苗丕:苗晋卿子,历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郎中,官终河南少尹。

苗蕃:潞州壶关人,唐代大臣,进士出身。累官至太原府参军。

苗愔:潞州壶关人,进士出身,苗蕃长子,唐代大臣。娶宰相牛僧孺之女,官至户部郎中。

苗恪:潞州壶关人,进士出身,苗蕃次子,唐代大臣。历官洛阳令、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苗训: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宋初大臣。善天文占候术,曾于营中预言赵匡胤陈桥兵变。宋初,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

苗贵妃:开封人,宋仁宗妃。以容德入侍仁宗,封仁寿郡君,拜才人、昭容,进德妃。因善待儿时的英宗,在英宗即位后,诏拜贵妃。

苗授: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北宋将领。以荫补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战役中,屡立战功,累迁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后以保康节度使知潞州。

苗履: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苗授子,宋将。累官至天武都指挥使。

苗傅:上党人,南宋将领。累官至统制官。后与刘正彦发动叛乱逼高宗让位于太子,被勤王之师击败,并被俘杀。

苗再成:南宋官吏,著名的“抗元三杰”之一。历任真州安抚使、濠州团练使、真州知州。宋德祐元年,苗再成与文天祥率军镇守真州。后元军猛攻真州,苗再成发誓说:“我苗再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后城池为元军攻陷,苗再成被俘,不屈而被杀。

苗道润:金朝大臣。因河北屡遭蒙古军蹂躏,他结寨自保,被推为义军队长。金授以同知、节度使司。后升任中都(今北京)经略使。因与其它节度使发生内讧,而被袭杀。

苗畅:河南济源勋掌村人,字通甫,元授通议大夫,同知,怀庆路总管府事。

苗世荣:河南济源勋掌村人,苗畅长子。至正元年征为奉议大夫,大都左巡警院使,徽州路总管府事,骁骑尉。(武职)

苗大本:河南济源勋掌村人,苗畅四子。洪武初举人材,由探花郎仕至兵部郎中。(荐举)

苗道一:河南济源龙翔宫道士,一日闻洞明祁真人住云州金阁山,遂往,依之。洞明以秘密授且曰:“汝缘在此,将大振无风,恢宏祖道!”后世祖褒封为凝和持正赞元翊运真君。(仙释)112情系贲皇

苗衷:凤阳府定远(今属安徽)人,明代大臣。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有《史阁纪闻》《归回录》《雪窝稿》。

苗朝阳:山西河曲人,明代官吏。万历五年进士。历任新蔡、杞县知县,以廉能称。升兵科给事中,官至太仆少卿。

苗东晓:河南济源市勋掌村人,号光宇,生于万历二十四年二月,卒于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操弓挟矢,有百步穿杨之手,披坚执锐,有万夫不当之威。至崇祯三年,寇贼猖獗,河北一带骚动不宁,公输赀财,简练士卒,辅监院王公,招抚征勤。智能杀敌,勇能赴关,每战每捷。不逾月,而行山之南,行山之西,拱手降服,翕然向化,其弘功钜绩,难以枚举。道院奏敕公上旌奖,授以游击之职,敕授奋武郎,追封文郎。

苗天印:河南济源市勋掌村人,东晓子,顺治乙酉(1645年)乡科武魁,赐进士第,翰林院编修、郡人主。《怀庆府志》乾隆五十四年点校本载:苗天印,彰德卫千总。

苗笃生:河南济源市勋掌村人,天印子。《怀庆府志》乾隆五十四年点校本卷二十八选举志载:岁贡苗笃生荥泽训导。

苗尔嗣:河南济源市北樊村人,顺治年间重修《怀庆府志》校正人。《怀庆府志》乾隆五十四年点校本载:苗尔嗣,济源人。

苗文蔚:河南济源市克井镇北樊村人,清顺治丙戊科举人。

苗垂芳:河南济源市克井镇勋掌村人,考

授州同。(《济源县志·例贡》).

苗国综:清汉军镶白旗人。雍正二年武状

元,授头等侍卫。官至天津镇总兵。

苗沛霖,字雨三,安徽凤台人。秀才出身,原为塾师。1856年,在乡举办团练,与捻军作战。后势力日盛,裁留两淮钱粮税收及厘金,控制凤台周围数十州县,割据称雄。次年,投靠清将胜保,后又随袁甲三在宿州等地围攻捻军、官至道员。1860年,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将翁同书、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军驱逐安徽。1861年举兵抗清,被太平天国封为奏王,1862年暗中降清,诱捕英王陈玉成献胜保。旋又举兵反清,1863年,在安徽蒙城被清军僧格林沁部击败后,为部下所杀。

苗同文:豹名老豹。拳勇迈众,堪称奇男。民国预编《济源县志》本记(人物忠节):苗公同文,治西北勋掌村人。拳勇迈众,同门友与公技相埒者只二人。同治六年冬,捻匪自西来,众号十万。一旅约千人,向西北方抢掠,将至该村。村众议,出御之,共推此三人。于是,公偕二人,各持予,鼎峙而行,入贼垒,与之战。战移时,二人谓公曰:“寡不敌众,恐难取胜,不如退?”公曰:“战不胜,有死而巳,焉能旋进旋退,贻我乡人笑!”二人竟退入里闬,遥作壁上,观公独与战。不意,背后贼潜入巷中,歼厥首而死。贼犹以杖击其颅,曰:“好个奇男子,可惜哉!”清同治六年旌表,位县忠义祠第十一位。

苗鸿宾:河南济源市勋掌村人,光绪癸己(1893年)武举。

苗令图:(1871–1924)河南济源市勋掌村人。幼少与闫和苗令庚启蒙受教于乡塾名儒教育家苗耘庵先生。青年入县城深读,师事前清贡生赵玉书先生。光绪丁酉(1897)年赴京应试,拔为贡生。循制返乡祀祖,彰仪皇恩:苗老坟最大柏树上固位升旗、家门旁立旗杆、村东南高埠处建魁星阁。曾任安徽宿松县法审、直隶州州判,为官清廉,光明正大。一生作书豪富,多佚失,现仅存为勋掌苗氏宗祠照壁题写的楹联,为其恩师写的《增广生员耘庵苗老夫子教泽碑》,为南樊杨御使墓写的《前明矿务御使杨石山神道碑》,为勋掌村苗氏族长苗合印写的《清学士字西全苗公碑》,为灵山牛兰亭之父写的《牛公墓志》,为勋掌王家写的《王氏宗谱》等书法作品,刚劲有力,为书法家所称道。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网赚创业教程,会员可以下载全站资源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