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然
人们心中的人工智能(AI),应该是会72变的孙悟空,但悟空“破石而出”的时机到了吗?
科幻元素里,AI被描述成心思缜密的电子人。实际上,考虑人工智能的实现程度,通常需精准地用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来划分。“强”是指计算机不仅作为一种工具,只要运行适当程序,其本身就是有思维的。这样的机器有知觉、有自我意识。
而“弱”则是认为不可能制造出真正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机器,其终是没有自主意识的工具。近年的主流研究正是围绕“工具”展开的,成就还算可观。因此我们所说的AI,指的就是这个囊括了信息收集、分析、决策、传输直至执行的完整系统。
AI近年大热,但它的技术并非一夜爆红,而是新世纪以来,IT技术在运算、存储、传输、安全等几大核心环节上的量变积累,让AI开始得到产业化的现实基矗
运算能力的提升,表现在芯片技术(CPU\GPU)的突破,芯片的发展大大提升了数据的收集、抓娶整理等能力,加上存储设备等硬件成本的降低,实现了大数据的获得与存储。而5G时代的到来,更让数据的传输与反馈速度得到了质的跃升,执行更加高效快速,AI生态的构建也完成了最后一步的闭环。
但我们需要看到,AI大热背后也有以手机为代表的硬件领域的发展降速,互联网创新进入瓶颈期,资本、产业需要找寻新题材的利益驱动与炒作。
与当前很多“讨论热、应用冷”的新技术一样,AI的全面产业化、实用化尚未进入倒计时阶段。翻译、答题、下棋软件的出现,目前,并不能意味着AI可以回答经济、社会、法律、伦理乃至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深层次问题。
严格地说,就AI当前的发展态势而言,不存在绝对领先的垄断者。这缘于整个行业的基础,即实现应用闭环的各环节还不牢靠。比如,一个“环境感知与系统反应的效率”问题,就让无人驾驶长年处于“实验不断、上路没谱”的尴尬之中。
一般而言,新技术的成长发展,军事、工业都是最先投入实践的领域,企业则作为创新的主要载体。AI的发展路径同样如此。
正在召开的“Transform 2019”大会以企业为主体,在高度市场化的美国并不令人意外。数十年的前瞻性探索和试错后,各环节具备一定基础的美国各界,正在就技术产业化的问题与出路,寻找新的共识和协作。按照惯例,承担主要职责的,自然是企业。
不过,在这一波AI浪潮中,美国企业并没有将其他国家甩出太远。他们的领先,更多建立在IT产业上一个发展阶段的成功惯性之上。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他国同行,同样有着异军突起的机会。华为5G的胜出,就是例证。
“人工智能是未来所向”的判断,无可置疑,但过热和泡沫化的风险,存在于各国。发展AI,始终要剥掉新事物的时髦外衣,从基础与本质出发,充分考虑到新技术的局限性及其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理性分析需求,理性设定目标,理性选择路径,务实推进AI发展举措,只有这样,才能确保AI健康可持续发展。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陈小柒
审核: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