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做短剧,有人已经月入百万

导读:土味短剧卷到海外 AI的风还是吹到了短剧,有些人光靠这个就已赚得盆满钵满。 自2022年始,短剧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让一大批参与者吃到了红利。 数据显示,至2023年11月,国内备案的微短剧数量已突破4000部,短剧日均流水已经达到8000万。 图源:艾…

“土味”短剧卷到海外

AI的风还是吹到了短剧,有些人光靠这个就已赚得盆满钵满。

自2022年始,短剧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让一大批参与者吃到了红利。

数据显示,至2023年11月,国内备案的微短剧数量已突破4000部,短剧日均流水已经达到8000万。

图源:艾媒咨询

此外,从增长态势来看,短剧的爆发也是势不可挡。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373.9亿元,同比激增267.65%,展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股短剧热潮还蔓延到了海外市常

2023年7月,由中文在线旗下子公司Crazy Maple Studio(枫叶互动)推出的短剧APPReelShort,其上线的两部短剧《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亿万富翁老公的双面人生)和《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我与命定Alpha的禁忌之恋)意外地收获了巨大的关注,其播放量分别飙升到3.16亿和1.25亿,引发了海外市场的热烈反响。

图源:Reelshort官网

也是在这一年,ReelShort合计下载量达到了2823万次,净流水达到5671万美元。

要知道,在2023年之前,该APP的下载量几乎为零。

然而,凭借这几部充满“玛丽苏”元素的短剧作品,ReelShort的下载量一度超越TikTok,荣登美国iOS娱乐榜免费应用榜首。

这些曾经被质疑为“土味”的短剧,如今已经成功开拓出崭新的海外战场,展现出其不容小觑的国际影响力。

说到这,主编不禁想到了自去年起便席卷全球的AI浪潮。它起始于ChatGPT的引领,如今已在国内的各行各业中激起千层浪花,引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新。

而乘着人工智能这股东风,AI短剧开始内销转出口,启动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新篇章。

在海外,短剧创作正热烈地拥抱AI技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无疑是AI换脸与配音技术。这一技术巧妙地将国内演员的面孔“幻化”为外国演员的面孔,让制作团队无需花费太多成本,便能打造出契合受众喜好的短剧作品。

图源:赤辰AI实操记

从这一层面来看,AI换脸与配音技术已非新鲜事物,但将其作为短剧走向海外市场的新颖尝试,却足以激起业界与观众的广泛热议与讨论。

在成本方面,AI短剧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就画面来讲,将国内有版权的短剧直接AI换脸,并进行简单的翻译和配字幕,一分钟只要20块,按一部剧100分钟计算,成本仅为两千块。

也就是说,只用花两千块钱,制作方就能产出一部中国演员说着海外语言、标注海外字幕的海外短剧。

就配音来讲,真人配音虽效果更佳,但成本高昂,每分钟费用高达80至120元,且制作周期长,需2至3周。

而采用AI配音替代,通过翻译、校对字幕及配音整套流程,每分钟仅需50元,不仅成本大降,制作周期也显著缩短。

对比前文提及的短剧出海平台ReelShort,在短剧制作上却显得颇为繁琐与昂贵。其不仅需要针对剧本进行深入的本土化改编,还需聘请欧美演员参与演出,并组建华人制片团队负责本土拍摄,制作成本在15万美元至25万美元之间,折合人民币约为105万元至175万元。

而相比之下,利用AI技术制作的短剧相较于海外自制短剧,至少能够节省数十万元的成本,每部短剧仅需约70万元。

若这类短剧能够成功走红,这些投入或许能够得以回报;但若未能引起市场关注,那么这样的投入便如同打水漂,白白浪费了资源。

不是短剧拍不起,而是AI更有性价比。AI短剧的出现,似乎为广大制作者提供了一条既能够节约成本,又能在视觉层面实现本地化的优质赛道。

AI短剧能成事吗?

说了这么多,大家似乎已经能够深切地感受到AI短剧正在悄然兴起,并逐步改变着短剧行业的面貌。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新兴事物都并非完美无缺。

AI短剧作为刚刚兴起的形式,尽管其潜力巨大,但仍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限制,这些限制显然会对其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首先,存在技术限制。目前看来,AI换脸技术还不够成熟,可能导致短剧演员换脸后,出现面部特征失真、表情僵硬等问题,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

长剧《三千鸦杀》换脸失败案例 图源:芒果TV

此外,AI配音也可能存在语音不自然、语调单一等缺陷。

其次,内容可能涉及侵权等法律风险。例如,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肖像或声音进行AI换脸或配音可能侵犯他人的肖像权或知识产权。这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和道德争议,对短剧制作方造成不利影响。

还有,缺乏吸引力和创造性也是AI短剧出海的一个明显缺陷。相较于原创作品,仅仅依赖AI换脸或配音的短剧在内容上缺乏创新,可能经常会出现与外国观众口味不符的情况。

正是基于上述几个原因,目前AI在短剧制作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真正敢于全力押注的公司仍属少数。

从制作公司的视角来看,降低成本固然重要,但若仅为追求成本削减而冒险尝试AI短剧出海,可能会导致公司在国际市场上遭遇挫折,甚至损害其声誉和长期发展,这样的代价无疑是过于沉重。

所谓“用AI拍出海短剧,可月入百万”,这一说法其实噱头远远大于实际。

机会不在眼前,而在后头

2月16日,一个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标志性日子。

这一天,美国Open AI公司在ChatGPT之后,推出了首款文生视频模型Sora,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视频生成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Sora的横空出世,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业内人士纷纷预言,这一创新技术将颠覆整个影视行业,为影视制作和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之所以这么说,看看Sora的操作流程就知道了。据了解,只要打开Sora平台,并输入一段文字或一个简单的提示词,它便能迅速生成一个完整的视频。

举个例子,我们只需键入描述性的文字,如“一位时尚美女漫步在色彩斑斓、动画标牌林立的东京街头,她身着黑色皮夹克与红色裙子,手提一款黑色提包”,Sora便能迅速将这些元素融合,生成一段长达60秒、细节丰富且连贯的视频。

图源:Sora

作为当下巨大的一个风口,短剧与Sora有着天然的契合之处。倘若国内制作公司能够将其应用于短剧之中,那么短剧走出国门,实现纯原创拍摄将变得轻而易举,甚至成本还将远低于采用AI换脸技术。

目前看来,AI换脸或配音的短剧还无法独当一面,难以在海外市场中真正取得成功。但若有了Sora的助力,短剧出海也就有了新的思路与可能。

到那个时候,制作公司或能在追求成本效益的同时,有效规避潜在风险,从而确保AI短剧出海之路畅通无阻。

如今,短剧与AI这两大风口正逐渐融合,其产生的强大能量与深远影响将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浪潮,为国内制作公司带来难以估量的财富与机遇。

这种情况下,参与者们能否抓住后头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各凭本事了。

作者 | 李响

赞助本站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