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双手实现家务自动化的进程上,扫地机器人应该是目前大众接受度最高的产品之一。
它和「不想做家务」这个最原始的家庭诉求息息相关,毕竟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鉴于扫地板属于趣味性欠缺成就感欠奉的体力活,扫地机器人显然是让家庭内部分工压力减轻不少的温馨存在。
它也受益于技术的快速演变,当导航定位算法不再是少数高价产品的专属后,大部分扫地机器人都已经摆脱了当初「胡走乱撞」的阶段,开始会路线规划,懂自动避障,基本能满足大部分人的使用需求。
不过,在面对戴森 360 heurist 这款产品时,我仍然会抱有更多期待。不仅是因为它比同类产品更高一档的价格,更多是好奇背后这家技术驱动、在吸尘器领域享誉颇多的公司,能够在扫地机器人这个产品上做出什么新突破。
试用了几天后,我们可以来聊聊一些看法,以及实际体验时的感受。
它可能是现在体积最小的扫地机器人
戴森 360 heurist 很小,真的很小,这是我开箱后产生的第一个念头。
它的一些外观细节,比如圆柱形集尘桶,以及深蓝、浅灰和艳红相间的配色,都能让你一眼就认出这是出自戴森之手的产品。
但要说和市面上其它扫地机器人最明显的差异,依旧是那极为紧凑、小巧的造型。
最直观的方式还是得对比。以我家自用的石头扫地机器人为例,论半径宽度,它就明显比戴森要大上一圈。
从底部也能看出戴森和国内主流扫地机器人的结构差异
体积小,意味着戴森 360 heurist 可以进入到更多的狭窄区域中,对边角的打扫也更彻底。以前石头这种较宽的圆盘型设备基本都会被挡在外面的场景,戴森则可以畅行无阻。
比如这种墙边的角落。
或是穿过饭桌的椅子,进入到桌子底部。
但体积的压缩,以及竖向尘桶的结构,让戴森 360 heurist 在另一点上争议颇多,那就是它的高度。
参数上看,戴森这款机器人的高度为 120 毫米,而石头扫地机器人的高度则为 96 毫米,这让它和石头这个「圆盘」比起来,更像是个「圆柱」。
别小看这 2 厘米的差异,几年前初代戴森 360 Eye 扫地机器人上市后,就有人跟我抱怨说它「长得太高」,以至于无法自由进出床底或是沙发底部,而那些「偏矮」的圆盘型机器人则不会有类似的烦恼。
当然,「高度」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关键还是要看自家房子的家具布局。
如果你家的客厅沙发本身就很矮,床底也做成了储物柜因此没有留缝,洗手台又够高,那戴森扫起地来还是毫无阻碍的。
除了另类的造型,戴森这款设备还有 3 点特别之处。
一个是它的坦克式履带,主要用来应对那些凹凸不平的地形,比如小台阶、门槛、立式风扇底座,甚至是绒毛地毯等,而其它机器人配备的行走轮在越障能力上会稍差一些。
但坦克履带也不是 100% 完美,比如说原地转向时,履带就会发出较刺耳的「咯吱」声,偏偏转向操作在运行时又十分频繁,因此吸尘的呼呼声和履带转向的咯哒咯哒声交织在一起,听起来很有家里在工业革命的感觉。
其次,是和机器人等宽设计的刷条。简单来说,就是戴森的刷条直径和产品宽度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在清扫时也不会有所遗漏。
相比之下,大部分扫地机器人的主刷长度往往都小于自己的设备宽度,它们采取的解决方案是靠独立的小边刷将灰尘向内刷聚拢,但清扫效果显然会差一些。
最后还有一点是戴森采用的探测技术。目前国内主流扫地机器人基本都选择了 LDS 激光导航配合 SLAM 地图算法,而戴森则是靠顶部的鱼眼镜头来识别四周环境,同时配合两侧的 ToF 传感器来确定位置。
这套方案有它的好处,比如戴森在清扫时就基本不需要靠「碰撞」来测定地图边界,所以它并未像石头机器人一样配备了碰撞条,避障能力也更加出色。
足够强劲的吸力,依旧是戴森最大的优势
单说「吸尘」的效率,戴森历代吸尘器的表现大概是无人能出其右,这背后是戴森对马达、气旋和风道技术多年的探索和研究。
哪怕是现在,我在用旧款的 V6 无绳吸尘器打扫时,也会感叹于它对碎屑、微尘和毛发的清理力度。
这种特性也在戴森 360 heurist 上得到了体现。它配备的戴森 V2 数码马达可以实现每分钟 78000 转的转速,官方称比初代戴森 360 Eye 提升了 20%。
强劲吸力带来的自然是更整洁的地面。之前我在家用石头清扫完后,光脚踩过地面仍然会沾上一些残留的灰尘;但戴森扫过的地面基本是一尘不染的,这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而对于猫奴们来说,戴森更是可以被当做救赎般的存在。一方面它极大减轻了我对地面的工作量,让我可以专注去清理沙发和床褥上的猫毛。
另一方面,工作中的扫地机器人也是猫很喜欢的电动玩具,坐在旁边看上大半天都不会腻。有些扫地机器人甚至成了猫主子的坐骑。
上方是石头的主刷,下方是戴森的主刷
高效的另一点,体现在戴森所用的刷头上。表面上,大部分吸尘器的刷头无外乎都是橡胶配刷毛,但事实上结构和用料的差异,也会影响捕尘能力和后期清洁的便利性。
仍然以我之前用的石头扫地机器人刷头为例,它的尼龙毛束用久了就会开始分叉,而且经常会把较长的发丝聚拢缠绕在刷头内侧的凹槽处,清理起来十分别扭。
反观戴森的刷头则延续了无绳吸尘器的品质,它除了尼龙外还有一层专门捕捉微尘的碳纤维刷毛,也不会有容易聚拢发丝的凹槽,后期清理时会方便许多。
戴森机身顶部的鱼眼镜头还有一圈金色的 LED 辅助灯,当机器人检测到周围亮度较低时,就会把部分灯打亮,确保导航功能。
至于续航能力上,戴森 360 heurist 共提供了三种功率模式,其中安静模式可以确保 75 分钟的运行时间,而标准模式则为 35-40 分钟,强效模式为 30 分钟。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戴森在标准和强效模式下的噪声会明显高于其他品牌,这和它的强吸力有一定关系,而安静模式下的噪音则和石头的标准模式差不多。
好在,如果是每天都有定时清扫的习惯,那么安静模式也够用了,充满电一次,基本能扫完大多数 100 平以下的房子;而标准和强效模式更适合出门在外时使用。
虽然硬件很出彩,但软件和算法还有一些问题
和手持式吸尘器不同,扫地机器人的体验不单由硬件决定。机器人的地图导航算法,运行机制,以及手机端 App 同样十分重要,也是衡量一款扫地机器人是否优秀的指标。
所以,若是从硬件来看,戴森这款扫地机器人显然很超前,但软件体验就不一定了。
目前,戴森的配套应用 Dyson Link 基本涵盖了目前同类产品已有的功能,比如地图创建、分区清扫、禁区设置、定时启动和断电回充等。功能丰富度上会比米家等其它国产 App 简单,也有一些贴心的设计,比如它可以针对不同的房间启用不同的清扫模式,并给出预估的清扫时间。
此外,如果你家里有天猫精灵,还可以尝试用语音进行控制,戴森官方还表示会在今年 8 月上线小程序应用,届时可以直接用微信来操控。
但这款 App 也有让我不满的地方。比如当戴森清扫时,它不会实时显示自己的运行轨迹和地图定位,只有在任务完成后,你才能查阅它本次的清扫面积(依旧看不到路线轨迹),这可能和戴森使用的 ToF 飞行时间测距方案有关。
左边是米家的清扫地图,右边是戴森的地图
对比之下,国内一些采用激光导航的产品都已经标配了实时地图预览和路线轨迹的功能,它的好处是可以让用户对机器人的清扫路线、清扫过的区域有更直观的了解,尤其是人不在家时,只要 App 在手,就能实时监测扫地机器人的动向。
另外,在我这几天使用过程中,戴森也出现过一些让人迷惑的行为:
1. 对复杂空间的判定不理想:因为体积较小的缘故,戴森可以自由进入更多狭窄场景,比如饭桌下面的椅子腿和桌子腿森林,但它似乎对这类复杂区域的判定并不太灵敏,偶尔会出现原地打转、找不准方向的现象。
饭桌底部是进去了,但每次出来都很费劲
2. 混乱的清扫路线:按照正常逻辑,扫地机器人一般先扫完一个房间或一个区域,再前往下一个区域,这有利于提高清扫效率。
戴森每清扫完一个小区域才会给出对应的地图,期间书房只扫了一半就跑去扫主卧,然后主卧扫了一半又跑回来继续扫书房,让我十分迷惑。
但戴森却不是如此,就算是已经有地图指示和分区的情况下,它依旧会出现「一个房间只扫了一半,就跑去扫另一个房间,然后又跑回来继续扫第一个房间」的情况。路径重复了不说,不同区域来回跑,还浪费了宝贵的续航时间。
按照官方的说法,戴森 360 Heurist 会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记录与学习,智能优化工作过程。如果说产生以上问题仅仅是因为戴森「还未学有所成」,那么这个学习的过程需要多久才能完成,又该怎么体现,也是个未知数。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戴森确实没有做足软件端的工作,这我想起了另一个国外知名品牌iRobot,同样是因为配套软件做得太烂,或是功能不够完善,以至于无法发挥出机器人应有的硬件性能。
所幸这些都是软件问题,我更希望戴森能够在后续更新中补足软件 App 的功能,并对导航算法做出适当的调整。
戴森能造出最好的无绳吸尘器,但扫地机器人也是如此吗?
高端定位一直是戴森的产品策略,而要实现这一点,大多都建立在占据绝对优势的产品之上,戴森的各种无绳吸尘器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在扫地机器人这个领域,戴森的产品反而变得有些矛盾,因为它长处和短板都十分明显。
一方面,在外观结构、刷头质量、吸力等这些硬指标上,戴森依旧证明了自己在业内的绝对领先地位,也延续了戴森一贯的高品质。
但另一方面,戴森扫地机器人的清扫逻辑、软件易用性仍有一些不足,实际表现和结果甚至不如一些两三千元价位的产品,实在让人感到可惜。
如开头所说,扫地机器人早已经脱离了早期的试错阶段,当实时地图预览、SLAM 导航算法等功能都已经下放至大众价位段产品时,我们对待戴森这种高端定位的产品,态度也会更为严苛,毕竟它的售价和一贯的「一直被模仿很难被超越」风格,让我们觉得它理应拿出一款标杆级的设备。
所以,当它在某些方面只能达到及格线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失落感。好在戴森的底子够好,软件的改良似乎并没那么难,就看改进的速度和成果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