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192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在抗疫一线,人工智能给全民防控、提效降本提供了新思路。从落地交通枢纽的智能测温系统,到24小时机器人咨询、辅助诊疗等,人工智能企业用科技手段,深入抗疫一线补充了战斗力。2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连线百度等三家人工智能企业的一线人员,了解了技术攻坚、提升效率背后的故事。相比生活服务保障行业,人工智能企业的所作所为不为大众熟知,但在战疫技术支撑层面,都将发挥长期效能。
01
AI测温:无接触快速识别
_
“现在,在单人通道顺序通行的条件下,百度AI测温系统一分钟内可以对超过200人,同时进行体温实时监测,旅客不用停留过检”,负责AI测温项目的百度副总裁马杰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
AI测温是疫情期间,落地线下较早的应用。与传统红外设备测温相比,AI方案解决了精准定位和佩戴口罩条件下的识别问题。
马杰以百度AI测温为例介绍,传统红外设备在发现疑似案例后,常常因为无法确认是哪一位旅客而需要大家配合回退后重新确认。百度引入了AI算法模型,可准确匹配、锁定异常温度“面部区域”及实际对应的人,并自动告警。在识别问题上,百度AI测温,针对戴口罩人群定制开发,能远距离多人额头测温。
图片来源:百度
除了提高测温的速度和准确性,AI测温还节省了人力和财力成本。
“这台系统的检测结果是可视化的,可以进行数据汇总,能降低车站对管理人员的培训难度。应用时也没有太多的限制条件,百度AI测温系统可以与大部分厂商的红外测温设备进行对接”,马杰进一步说,“如果要结合原有的测温设备,只需要硬件设备原厂进行适配就行,不需要额外重新采购硬件。软件部分百度向所有公共机构免费开放”。
目前,百度AI测温完成了北京清河站高铁19处体温检测设备的改造,已启动了对北京4号线地铁北京南站等交通枢纽点的部署和勘测工作。百度对更多交通关键节点的改造,正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有序展开。
图片来源:百度
谈及这个产品的研发过程,马杰透露,“1月23日(腊月廿九),百度内部启动了AI测温系统的研发,1月28日在北京清河站完成部署,2月2日正式运行。这个项目由来自百度安全、企业智能平台、物联网、百度视觉技术部、飞桨等多个团队近百人提供支持。百度技术团队一周多来,每天在清河站现场工作超过10小时,解决相关问题,持续进行产品迭代”。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月8日,百度AI测温方案在北京清河站高铁出口已完成超过3.2万人次的快速体温检测,累计发现了190多人次的体温疑似异常,并由工作人员进行了人工复检。
百度只是AI测温抗疫的力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中电11所、海康威视、深思考、云从科技等企业也推出了类似方案。
在疫情结束后,AI测温系统可继续部署在交通站点、医疗机构、各类服务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用以针对进出人员体温的快速检测。
02
服务机器人:咨询递送多功能
_
AI测温解决的是体温异常者筛查,目前主要落地场所在医疗机构外。在医院内部,各类智能机器人则发挥了作用。
据了解,这次疫情期间,智能配送、测温、消毒机器人在不同医院都已落地,针对的场景包括隔离病房、ICU、手术室、发热门诊等,由机器人代替人工,能避免交叉感染,还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提升效率。
在众多的机器人中,猎豹移动和猎户星空联合推出的疫情防控协作机器人小豹比较特别。
据介绍,因疫情影响,定点医院的就诊压力加剧,同时对预诊、巡房、防控宣传上的需求也同步增长,小豹可以帮助医院和医疗机构实现导诊及初步诊疗,远程巡房以及防控知识宣传,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具体来说,小豹可以进行远程双向视频问诊,根据医护人员发起的需求,自动到达指定位置进行包括体温、查看舌苔等问诊。1台机器人可以承担40多位患者远程诊断服务。
图片来源:猎户星空
以感染区场景为例,医护人员无需到感染区亲自问诊或交待注意事项,通过医护控诊中心远程操作机器人,就可与患者视频沟通。这个体验看似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等传统方式解决,但其实背后有不少小细节。
“比如机器人如何自动按需到达指定位置,特别是医院感染区长走廊场景下,这非常考验机器人的导航定位的稳定性。疫情防控协作服务机器人的导航系统是由多模态导航+视觉构成,具备高稳定性室内定位技术、高稳定性视觉重定技术、高精度的相对定位技术、智能自主移动与规避技术。”猎户星空相关负责人介绍,“疫情防控协作服务机器人通过接入各发热门诊的机器人系统,可实时了解现场的病人情况,与病人远程交流的同时,形成实时的诊疗情况统计报表,用大数据来支撑管理决策”。
由于机器人可应用在医院感染区,所有的操作都要支持远程控制,猎户星空一线人员最初的线下指导也更琐碎。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透露,“自北京海淀医院项目确认起,公司技术、产品与海淀医院信息化部门、感染区负责医生、护士等一起,根据医生们提出的实际需求,从导诊到远程问诊,从查房到患者心理疏导等,一步步与医生沟通并反馈最后实际操作。为了及时把机器人部署到一线,我们的员工深夜十二点装车20台机器人,人工一台一台的搬运到医院。他们还要教会医生在机器人后台建图等操作”。
截止目前,猎户星空的疫情防控协作服务机器人已驰援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武汉火神山医院等。
而在全国多个地区应用的机器人,还包括上海钛米机器人公司研发的智能消毒机器人、创泽的智能医疗导诊机器人、达闼科技与中国移动共同定制的5G测温巡查机器人等。
03
辅助诊疗:CT影像智能诊断
_
相比智能机器人和AI测温,智能影像应用对医生诊疗的帮助更直接,依图科技研发的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综合分析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CT影像学特征和影像组学参数,快速进行肺炎早期肺损伤和损伤程度的定量分析,对于引导门诊发热病人合理分诊、辅助临床诊断分型和治疗随访至关重要。”谈及疫情防控难点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查云飞表示。
在疫情发生后,依图科技多个部门与医学专家第一时间组建了技术攻关团队,最终于1月28日完成系统初版,自2月5日起,依图科技的新冠肺炎智能影像产品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至少16家医院完成部署。
图片来源:依图科技
据负责这套产品的依图医疗副总裁石磊介绍,在临床一线,CT有效的检出了大量的肺部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但由于病灶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诊治过程中病灶的数量、形态和密度还会不断改变,这给临床快速、精确评价带来很大挑战。
他进一步解释,“部分医院尝试采用手工勾画病灶定量分析的方式,对病情进行评价,但非常耗时,有些病例甚至需要几个小时。不同医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并不可行。依图科技研发的系统能够自动检测肺内可疑肺炎病灶,自动测算体积,分析密度分布特征,在2-3秒内完成病人全肺的病变严重程度的量化分析和疗效对比,辅助医生快速进行病情分析和疗效评价提供决策依据”。
经过研究上百例新冠肺炎病例,把AI系统与高年资医生的诊断结果相比较,“发现依图的定量参数与医生的评价结果相似,产品上线以来,日均使用率超过90%。我们也在不断在迭代产品,一开始每2-3天推出新版,现在每天都更新,希望能够尽可能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大的帮助”,石磊说。
据了解,该系统可在各医院已安装的care.ai胸部CT智能4D影像系统快速升级,即使重新安装也非常简洁,由于定量显示结果,安装后无需复杂培训,即可直接投入使用。
据不完全统计,在智能CT影像诊断方面,北京推想科技与武汉同济医院和深圳三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合作研发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别版,平安科技的肺部CT影像人工智能系统,也可解决新冠肺炎肺部CT以及数字化胸部X光片的病灶检测与识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