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AI创业公司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苦笑称,“如果只是估值下跌的话已经算好了,此前大部分AI公司的估值都存在一定泡沫。而很多公司已拿不到下一轮融资,徘徊在生死存亡边缘了。”
根据斯坦福大学近日发布的《2018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在2013年至2017年,AI风投公司融资增加了4.5倍。
对此,深兰科技软件技术平台专家葛俊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AI作为风口行业,此前估值一直很高,现在资本愈加趋于理性,估值回调是必然现象。未来AI仍将是全球发展的重要方向,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真正有技术沉淀且能够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公司在未来将会有更好的发展,而纯粹“讲故事”的公司,在风口“往下吹”之后也将消失。
那么,在投资退潮之际,未来AI在哪些赛道中还会有更多机会?
在葛俊看来,AI在综合场景的探索是个机会。“现在多个场景积累多样化数据,建立生态化网络,扩展数据的广度,然后连通各个业务场景的数据,统一发力,建立技术壁垒,从而实现全面发展。”葛俊表示。
但事实上,AI技术整体而言还属于发展的非常早期阶段,对AI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葛俊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一定资质的AI公司才能将部分AI技术应用在实际场景中,而AI公司获取这些资质需要一定流程和较长时间;其次,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大部分AI产品处于早期版本,成本和售价相对较高,性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无论对消费者还是企业客户推广都比较难,目前大部分AI公司业务以To G或者赋能传统产业为主。”
葛俊还谈及AI产品的落地。“很多产品在落地之前,只是跑跑模型,可能永远看不出来问题所在。只有做出来了,用户有了切身的体验感受,提出了相关的需求,才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技术才能不断地完善。”葛俊称。
而针对To B的AI公司,相关专家认为,主要面临两个难点:首先,相较于国外公司,国内公司因为人力成本较为低廉等原因,对公司效率的追求度并不太高,导致大家没有优化意识;其次,与To C的公司相比,To B公司还面对更复杂的场景,除了标准化关键模块之外,还有部分个性化定制的模块。
不过,前述AI创业公司负责人谈到,融资遇冷现象并不仅仅在中国出现,美国资本对于AI公司的态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冷却。
作为AI技术发展的两个头部国家,这两年中美两国也一直在AI发展中被拿来比较。
葛俊认为,中美两国在发展AI方面各有千秋。比如,中国发展AI的优势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政府方面给予AI产业的发展支撑力度很大;其次,国内人口基数大、电商发达,所以数据比较丰富,有利于AI发展;第三,美国因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原因,人口行为数据较难获得。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的技术沉淀更好,比如虽然在AI论文发表方面中国发表数量具有优势,但是真正从工程框架、开源上对AI行业发展产生更大影响的还是美国的技术探索,不过这个差距也正在缩校
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18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欧洲是AI论文的最大来源,在2017年Scopus的摘要和引文数据库中,欧洲论文占人工智能论文的28%,其次是中国(25%)和美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