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可以从日本企业的全球化中学到什么?

企业新闻10个月前发布 aixure
71 0 0
导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美讯彭家荣 SCE欧洲前总裁,CEO兼COO David Reeves在回忆录中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2005年初,索尼计划在欧洲推出PSP掌机,但是由于随机附带的耳机没有对最高音量进行限制,根据欧盟法律无法被市场准入。 David Reeves出差日本,并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美讯彭家荣

SCE欧洲前总裁,CEO兼COO David Reeves在回忆录中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2005年初,索尼计划在欧洲推出PSP掌机,但是由于随机附带的耳机没有对最高音量进行限制,根据欧盟法律无法被市场准入。

David Reeves出差日本,并对时任SCE总裁的久多良木健汇报了这件事。久多良木健的回复是,给David Reeves的团队一个月的时间去布鲁塞尔(欧盟总部所在地),游说并推动欧盟修改这项法律。David Reeves解释说,这是不可能的,欧盟制定这条法律就用了9年时间。

最终索尼并没有成功推动欧盟修改法律,反而为了迎合欧盟的要求不得已重新设计包装,由于这方面的耽误,索尼PSP在欧洲市场比预计上市时间晚了整整6个月,被竞争对手任天堂抢占了市场先机。

另一个案例是,2天前,索尼在北美发布了新版PS5的海报,不过官方宣传图 “立式支架单独出售”的英文单词“separately”被错误地拼写为“separetly”。在社交媒体上,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索尼为了压缩成本而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校对广告,另外有人则认为,至少说明索尼的营销人员还没有学会使用人工智能进行产品检测和校对。

日本企业早在70、80年代就已经开启全球化步伐。时至今日,在欧美市场依然需要解决本地团队缺乏充分授权等问题。我认为,日本企业全球化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天正在展开全球化的中国企业而言十分重要。

在我看来,今天的中国企业与当初开启国际化步伐的日本企业相比,有如下共同点:日本在二战后,诞生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日本市场取得成功后,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同样,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也出现了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充满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凭借优质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同样开始进入国际市常

日本企业当初在进入北美市场时,曾遭遇过各种不公平对待。比如80年代初,沃尔玛就曾在北美发起过把美国货带回家的活动,间接号召用户抵制日本产品。资料显示,80年代初期,美国各地还出现过砸日本车的情况,1982年,仅印第安纳州就有40多辆日本车被砸,甚至还有人开美国卡车碾压日本车进行表演。今天部分中国企业在进入北美市场时,同样遭遇了不公平对待,比如TikTok等来自中国的APP产品就遭遇了各种打压。此外,很多拥有技术领先优势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即使在欧洲或南美打开了市场,但是对进入北美依然非常谨慎。

我认为,无论是日本企业曾经遭遇的问题,还是目前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正在遭遇的不公平对待,都是全球化过程中在融入本地市场时所必须经历的挑战。总结来说,我认为中国企业可以从日本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中学到这些经验:

一、要决心本地化

从日本企业的经验看,随着越来越融入本地市场,前期挺过那些不公平对待后,最终会被本地市场所接受。比如80年代出现过抵制日本汽车的情况,但是在丰田、本田这些日本车企并没有因为抵制而退出北美,反而开始纷纷在北美建厂,在北美本地招募了大量员工。在企业宣传上,开始强调雇主形象、企业社会责任。这些综合起来,再加上日本汽车独有的技术优势,最终在北美市场取得了成功。

二、给本地团队充分授权

索尼当年曾经因为自己是消费电子巨头而要挑战欧盟法律,最终的结果是耽误了自己的产品在欧洲上市。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久多良木健试图让索尼欧洲用一个月时间游说欧盟修改法律的事情几乎成为了竞争对手嘲笑索尼的素材。

我的建议是,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需要给本地团队充分的尊重、授权。比如你要做北美市场,那么就找当地的设计师来设计产品,而不是中国的团队设计好之后,再找北美的团队进行翻译。在决策时,应该由北美的团队来拍板决定,授权给本地团队去试错,而不是总部做好决定后,让北美的团队去做执行。

三、不要犯低级错误

这几天,索尼因为在官方海报上把单词“separately”拼写错了而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嘲笑。我认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应该全力避免出现类似的低级错误。一旦出现这样的错误,哪怕你的产品再好,也会被外界认为你的公司不够专业。试想一下,你会不会愿意选择一家犯低级错误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同样道理,只有你对外展现出足够的专业,合作伙伴才会信任你,并愿意同你合作。

赞助本站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