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频道发布了一则对谈视频,与飞书CEO谢欣共同分享有关“AI时代下企业应当如何利用科技优势加速企业转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看法与分析。其中,吴晓波提到了一个新概念——“AI ready”,让许多朋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什么是“AI ready”?我们把它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即“AI”和“ready”。
“AI”的含义想必不用过多解释,今年以来,我国AI大模型行业发展迅猛,各行各业都期待着应用 AI能力。然而,企业想要用好 AI,势必要提前做足准备,这份准备,即“ready”,就是我们今天想要重点讨论的内容了。
一个企业是否ai ready的核心其实就是是否做好了数字化沉淀,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础前提。
怎么理解呢?如果我们将 AI比喻成一个小天才,他学什么都能懂、学什么都很快,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即便这样,相信也不会有人觉得,他能在和你初次见面,对视的第一眼就了解你心中所想,为你排忧解难吧?若想让他了解你,你需要告诉他你的故事,你的经历,你的目的和需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他真正为你提供价值。对企业而言,AI便是如此。
所以,想要用好 AI,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准备?让他学习一个企业的完整信息和知识。等积累和沉淀足够多的知识后,AI自然便能在所处行业发挥出巨大价值,而不断给AI这个小天才“投喂”知识的过程,即为“AI ready”。
从这一比喻来看,企业拥抱AI首先要实现AI ready,这不仅是步入AI时代的第一步,也是企业想要实现AI化转型的必然趋势。
那么,企业想实现AI ready需要做什么?
第一是大模型的准备,第二是数据的沉淀,第三是系统的整合,第四是人和AI意识的储备。其中第二、第三点是实现AI ready过程中的关键重点,也是难点。
试想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实现数字化转型,所有的资料都在纸上,那要如何让AI学习?你真的捧着本书让AI看,它也看不懂不是?
而系统的整合之所以同样重要,在于企业能不能把全部数据喂给AI。过于分散的系统会导致信息割裂,无法一键导入AI;更有甚者,有些系统可能并不支持对AI开放接口,AI便无法学习到这一部分内容。
所以我们说,企业想有一个AI“水龙头”,前提是先储备足够的水,这两步,正是储水的关键。
理论问题讲完了,接下来要实践,怎么做?
很多人会觉得,你这说得轻松,但我怎么实现数据沉淀,怎么实现系统整合?如果毫无头绪,或许可以考虑应用一些成熟的办公协同平台,比如飞书。在这样一个all in one的平台上跑起来,数据沉淀、系统整合的难题,就都有办法迎刃而解了。
飞书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飞书是近年来突飞猛进的一款企业办公协同软件,“蔚小理”、小米、民生等大量的先进企业把工作流程都放在了飞书上。先进企业选择飞书并非没有理由,尤其在AI时代。
对企业而言,邮件、IM沟通、文档乃至业务系统都可以在飞书上跑起来,同时飞书新版还能兼容第三方系统。⼀个飞书=Slack+Zoom+Google Doc+Workday+Airtable+Teambition,而未来这类系统还可能继续增加,集成在⼀个平台中,促使飞书成为⼀个重要的管道,帮助企业自然实现数字化转型。真正地实现all in one。这就意味着只要在飞书跑起来,企业的各类信息知识就自然沉淀在一个池子里。不知不觉就已经做好了AI ready。
同时,11月底,飞书还正式推出了以AI大模型为基础的“飞书智能伙伴”。企业在利用飞书做好AI ready后,无论选择继续应用飞书智能伙伴,还是接入其他AI,都将更加顺畅、顺利。
AI大时代无可避免,做好“AI ready”,才能让团队能更快、更充分地利用AI技术,把握时代机遇,实现企业的更高价值。正如吴晓波在其年度演讲最后提到:“在如今这个时代,整个企业的 SOP 需要数字化,只有这样,你做好了ready,然后等待工具和你来握手,来博弈,用工具来提高你的生产效率。所以我觉得对今天来讲,每一家企业,每个人 AI ready 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