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有学生家长遇到了这么一个问题:孩子学查字典,问“盖”字该查什么部首?家长说应该查“皿墩儿”,但孩子到学校,老师说应该查“羊字头”。于是家长查阅了两本不同出版社的字典,结果一本说是查皿字底,一本说是查羊字头。家长很困惑:都是正规出版社,怎么标准就不一样呢?孩子考试该采用哪个答案才对呀?!
不同的辞书编纂者,采用的分类标准可能会不一样,尤其是不是一个年代的字典,比如古今字典,差异还是很大的。现在出版的字典,一般情况下,分类标准是一样的,因为都是采用的国家语委公布的标准。但语言是不断的演变和发展的,所以,标准也会随之变化,大体是稳定的。如果出现了差异,以权威为标准。对于学生来说,最权威的是什么出版物?当然是教育部认可的出版物了。教育部认可的出版物,当然首推教材,以及人教版的教辅读物,如果出现了分歧,以此为准,因为这是评分标准。
考试,一般有分歧的,标准不一致或者有争议的,不会拿来作为试题。
不同版本的字典,对部首的分类可能出现差异
抛开应试,我们聊下查字典的一些个事。
首先我们说一下为什么部首分类会不一致?这就涉及到一个分类标准的问题。 同样一个人,不同的人进行分类,可能归入男人类,也可能归入老人类,还可能归入本地人。在某一标准下取得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所以,标准答案,有时候不一定是最合理的答案,有人甚至认为是不正确答案,但不论标准是否合理,按标准评分,才是公平的。
以这个“盖”字为例,它属于哪个部首,如果一定给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羊字头了,因为试题是教育口出的,答案的拟定当然以教育口的分类为准了。但这个标准答案就是正确的吗?见仁见智!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有关容器的,所以,理应归入皿字底。但是,字典编纂的本意是什么?是方便人们快速、准确的而方便的检索到所要找的汉字,显然,这个角度不是文字学的角度,那这个方便大多数人的分类方法难道错了吗?也不能说错吧!
说一个书法的例子。写“左”字,先写横,写“右”字,先写撇,这是有文字学依据的,但是,语文上,凡是涉及到类似的横、撇组合,一律先横后撇,类似的还有“成”字。为什么?没有为什么,这就是规定,如果一定给个理由,就是方便分类的整齐划一。
那这个“盖”字归入羊字头,受了什么规律的支配?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汉字归部依据,也没有太满意的答案,下面说一下我的理解,仅供参考。
1、如果是上下结构,优先选取上部为部首。比如这个“盖”字,就是这条规律。新版的《新华字典》,采用了“多开门”的方法,方便人们检索汉字,所以,在“皿墩儿”里面也能找到这个字,但标注了一个小圈,以示区别。
2、部首最大化的原则。比如“磨”字,它的部首不是广字头,而是“麻”字头。这个字,没有多开门,在广字头里面没有这个字。
“章”字,部首归类,上部优先,不归入“十字底”。但我们习惯说“立早章”,所以,“立”部也开了一个门,在“立”部也能查到这个字,但右上角标了个小圈以示区别。
“瓮”,上部优先,但在“瓦”部也能查到,同样标个小圈。那上部是不是“公”部啊?不是,“公”不是个部首,它只是个偏旁而已。“瓮”字属于“八字头”。
既然说到了偏旁部首,就说一下相关的概念。什么是偏旁?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常用有含义的固定笔画组合,独体字一般不说偏旁。比如“瓮”字,它上面就是一个“公”字,当然有含义了。
什么是“字”?一般说,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现在统称为文字,或简称为字。字有三要素,音、形、义。
单立人,它和人相关,三点水,它和水相关,所以,这些个偏旁都是有含义的。有人说,左边为偏,右边为旁,现在不做区别,一个字的内外四面的有意义的笔画组合都统称为偏旁。偏旁的称呼也最大化,比如“标”字,右边是一个“示字边”,而不拆分为“二”和“小”。
不同位置的偏旁怎么称呼?左为旁,右为边,上为头,下为底,外为框,内为芯。
不同位置的偏旁称谓
有不少偏旁有固定称呼,比如“囝”字,外面是“国字框”,“河”字,左边是“三点水”。
什么是部首?《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汉语辞书常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进行检索,形成部首检字法。这是一个不严谨的定义,导致许多人把“偏旁”
和“部首”混淆不清。我认为,
汉语辞书中,为了检索的需要,把具有相同字形特点的一类字归为一个部分,简称“部”,而这些提取出来的字形共同特点,放在这类字的首部作为检索标志,这些标志,就称作部首。
比如“麻”字,它本身就是一个部首,但它同时是一个广字头的字,但广字头不是它的部首。“九”字,它的第一笔是撇,许多第一笔是撇的字放在一起,成为一个“丿”部,所以“九”字的部首是“丿”,但“丿”不是一个字,也不是偏旁。
传统认为,汉字的造字法有六种,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为“六书”,但我们现在用的是简体字,有些字不是用六书的方法造出来的,比如草书楷化,形近合并、同音合并、笔画省减等等,这些字用六书无法解释。我们现在用的字,是部件造字法,包含六书但突破了六书。比如两点表示冷,例如“寒“字,但”枣“、”尽“字的两点不表示这个含义,”寒“字的两点是偏旁,”枣、尽“字的两点只是一个符号,不能说他们是”寒字底“,”习“也不能说它是两点水的字,这些常用的造字笔画组合,也是构成合体字的笔画组合单元,把它们叫做”部件“。
大部分的部件是笔画组合,有人认为,如果单个的笔画有造字的结构功能或者文字学含义,也是部件,比如”习、成“字的”横折钩,有人认为它们是部件,所以是合体字,有人认为它们是单个的笔画,所以是独体字。“旦”字,主流观点认为是合体字,因为底部的“横”表示地平线。
“乙”是基本笔画、部件、偏旁、部首。
偏旁、部首、部件、基本笔画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3、如果是左右结构,一般左部优先。比如“功”字,属于“工”部,但查“力”部也能查到,只是右上角标记一个小圈。
4、包围结构的字,选取外框作为部首。比如国字框、区字框、广字头、走之等等。
5、特殊结构的字,选造成结构特殊的框架,比如“爽”属于“大”部,“噩”属于“王”部。
6、部分合体字,本是就是部首卉的拼音,比如上面提到的“麻”字。
7、独体字。汉字的独体字定义是不可以拆分的,但查字典不是让你区分独体字和合体字,有时候,即使是连在一起,也要尽量拆分。不能拆分,往往就取第一笔为部首。比如“上”字,这是个独体字,但可以拆出“卜(竖横构成的部件,常常和卜放在一起)”,但这个字,“一部”和“丨部”都开了门,都可以查到。也并不全是这样,“下”字就不可以拆除“卜”,只能查“一”部。“夷”拆出“大”字也可以,但不是常规归类,标记了个小圈,这个字百度是“大”部,新华字典归入“一”部。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拆分出来的归部是有差别的,但字典的本意是让你方便查到你想找的字,所以,优秀的字典,总是让你感觉很方便,比如《新华字典》。
所以,回到上面的“盖”字检索,“羊”部和“皿”部都能查到,应该都算对,小学生的考核,着眼点是检查你是不是具备检索生字的能力,而部首考核你的归部分类的正确与否。归类这个问题,专家都有争议,让小学生怎么办?如果真出了这样的试题,并且标准答案唯一,那只能说出题老师考虑欠周了。
有些字,平时很少用,或者说很少检索,归部有点困难,新华字典还提供了难检字表,是按笔画多少排序的,实在查不到,可以试着查这里面有没有要找的字。比如查“〇”字,它该归入哪一部呢?不知道,就可以在难检字表中查。这个字归部是“国字框”。
实践中,有些人不擅长把握汉字的归部,所以有的字典也设置了按笔画检索的办法。
字典实在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多接触字典,对迅速提高文化素养很有好处,因此,多掌握一项查字典的方法,就多一次叩响老师大门的机会。举一个实践中的例子。
和朋友讨论很多人把“陕”字的繁体字写错了的问题,不少人写成了陜(音:霞。义同“峡”),陜是两个人字, 陝(音:闪)是两个入字。陜这个字一般字典不收录,于是查《康熙字典》,但部首查不到,也没有音序检索,意外发现,又四角号码检索,因而得以查到了这个字。
陜, 陝是不同的两个字
字典中的字,归部是会随时代的不同而又变化的。四角号码也有类似的问题。如果是很久以前的四角号码,和新修订的四角号码会有差异,比如“疾”字,旧号码是0013,新号码是0018。这种检索方式不常用,但很快捷,新版的《新华字典》收录了这种检索方法,也不是太难。初学者可以先试着背会这首四角号码编码歌:
横一垂二三点捺,
叉四插五方块六,
七角八八九是小,
点下有横变零头。
这里面的笔画分类,就把”横、提“归为了一类,“撇、竖”归为了一类,“点、捺”归为了一类。
查字典,是在纸质的书籍里面检索汉字,目的为了认读理解,还有一类检索,是在电脑字库里面检索,目的是为了排版录入。基于这种目的,输入重码率最低的就是区位码了,但这个区位码很难记忆,于是就有了许多其他的录入方法,其实也是检索字库里面的汉字,比如五笔字型,双拼,全拼、简拼等录入方法。新版的字典,有的就收录了五笔字型检索。
以上是字形的检索。继续说一下读音的检索。
古时候,虽然从秦始皇开始,就进行了书同文,但读音并没有统一,所以,一般的字典都是字形检索,没有读音检索。到了近现代,先是有了注音的检索,这种检索方式,中国的港澳台地区还有使用,大陆地区基本采用了拼音的方式。注音和拼音,原理和发音基本相同,只是标音符号不同。
商务印书馆新版的辞书,正文词条的排列,都是读音排序的,顺序按照英文字母表的顺序,并且很人性化的在内页印刷了阴影字母,这样在书口处就有了黑色的印记,学生查字典很频繁,可以在阴影处标注上声母,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快速的查找知道读音的字了。小学生学习音序查字典,当然是先查声母,再查韵母,找到相应的音节对应的页码,进行检索,熟练了之后,完全可以直接翻页检索。
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书口处有音序留下的印痕
古今字典的功用不同,会有会有编排上的各自特点,比如部首的分部不同,读音标注的不同,字义解释的的不同等等。
比如书法的字典,有的侧重汉字的各种书体的字形,比如《书法大字典》,也有专门书体的字典,比如《篆书字典》,主要展示汉字的篆书写法。有些古籍字典,除了当时的主要功用,还会附带有其他的文献价值,比如唐代具有规范字字典性质的《干禄字书》,除了当时可以提供给士子们官样字形以外,我们今天通过这部著作,还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异体字,了解文字的演变,由于它著名书法家是颜真卿写的,还有很高的书法参考价值。
《干禄字书》局部
《说文解字》是一部谈论字典绕不开的典籍。汉代学者许慎当时编撰这部书时,约九千多个个字,到了宋代修订时候卉的拼音,就增录到了一万多字。从这部书里,可以了解汉字是在逐渐增加的。这部书是介绍字源的,字目是篆书,兼解字义,标注读音,可以看出,已经具备了字典的要义。
《说文解字》书影
由于篆书的归部分类,没有楷书这样,可以以笔画归类分部的,所以,这部书的每部部首,都是一个字,就是其他字的字旁,也表现为一个篆字,所以这个被放在各部首位的字,就称作了部首,而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这些部首大量的成为了楷化后汉字的偏旁,这或许就是《现代汉语词典》对部首下定义的来源依据吧。
我们从宋版的《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可以了解古今读音的变化。它的读音标注大量采用反切注音的方式。我们生活中的“切音”,常常被不少人传读为“掐音”。所谓的反切注音,就是以第一个字的声母,连起来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标注本字的读音。
比如“蒜”字,字义是一种荤菜(荤菜不是肉菜,肉菜叫腥菜),读作“祘”,用“苏”的声母和“贯”的韵母和声调,拼作“SUAN”,四声。这种读音的标注有其固有的优点,但缺点是,直接注音,必须认识这个标出来的字,不认识,约等于没标。反切注音,如果有一个字不认识,也不好办。古籍上标注的”某某反、某某切、某某翻“都是一个意思。即便两个字都认识,不同的地域,读音也不一样,切出来的音也会不同。古音不是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四声加轻声,古代声调,大致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的方言中保留了许多的古音,被称作”语音活化石“。
《说文解字》的内页中的“蒜”字
我们看一个音变的情况,看一个卉”字。读音标注为“许伟”切,那么应该读做“XUI”,三声。但普通话里没有这个音节。从这里可以推断,这个字的读音应该是转变了的。联想一下《水浒传》中的“浒”字,是不是个形声字?所以推断,”许“这个字,在古代,很大概率应该读作”虎“,这样才能切出“会”这个读音。
《说文解字》内页中的“卉”字
还有一些字,同音字不好找,反切也没有合适的用字,只能采取”读若”的标音方法了,就是大致好像是这样的读音。
《说文解字》内页中的一个生僻字
这个字应该读作“SIE”,四声,似乎当时也没有这个读音,所以也标注上读起来好像“写”的读音。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网赚创业教程,会员可以下载全站资源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