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志杰(山西临汾)
笔者在半城半乡的闹市一隅开有一间文印铺,这是一片零距离触摸各地民风民俗的好地方,每每有操着不同乡土口音的芸芸众生前来接洽。这不,就来了位络腮胡子的当地老农:
“给咱复印下这个za子。”随手递给我几张皱巴巴的老纸,上面划着些一行一行的圈圈叉叉的。
“这些不是威风锣鼓的谱子么?”
“我们老百姓都叫za子。”
“为啥叫za子?za是哪个za字?”
“嗯~~,这个不知道,反正老年人都叫za子,锣鼓za子,跟首za子敲,走错不了。”
从此在我的脑海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谱子为什么叫za子?前一段时间浏览相关资料时,终于解开了端倪。
在李石根所著的《一种特异的鼓谱——西安鼓乐中的“鼓札子”》 【摘要】中如是说:我们之所以称“西安鼓乐”为“鼓乐”,主要是由于它所使用的多种不同形状、不同音质、不同技巧的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独特风格而命名的。特别是在鼓乐中所使用的鼓谱,在全国其他地区民间音乐中,确属少见的。这种鼓谱,在民间叫“鼓札子”。“鼓札子”(简称“札子”),这个名词的来历并不俗。原意来自古代的竹简。“简”就是“书”,“书”就是“札”,“札”就是“谱”。所以鼓乐界就把“鼓谱”叫“鼓札子”。鼓札子之在鼓乐中,并不是附属于旋律的音乐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它有自己的独立作用,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与结构。所以说,在鼓乐的演奏中,当旋律乐器所表现的情调,达不到音乐所需要的气氛与色彩时札子,就必须以节奏乐器—主要是各种鼓乐表现,所以才形成了鼓札子。
这是西安锣鼓的情况,而与关中仅一河之隔的山西临汾洪洞一带,也是这样子的说法。“札子”在古代有时写作“劄子”,指古代的一种公文,主要是两种形式的公文:一是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二是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下行文书,用于发指示或委职派差。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上传下达的文件”。
而将锣鼓的谱子说成是“札子”,就像对政府的官文一样,要怀着敬畏、严格遵循的态度,按鼓点节奏去击打演奏,不得擅自胡乱发挥,不然就会被冠以“跟不上点子”、“乱窝了”的指责。而在京剧里,武场锣鼓曲牌的谱子一般被称作“锣鼓经”。其实“经”也是咱们这里土话里的“札子”。
“锣鼓札子”一般只画出锣、钹与铙(有的地方称铙为镲钹)的击打符号,用“○”或“哐”表示锣,用“×”或“呯”表示钹,用“/”或“七”表示铙,有些也衬以鼓的符号,用“咚”表示,再加上节拍与音时值的下划线,就形成了完整的“札子”。而一个完整的“锣鼓札子”由好几个曲牌组成,一般有《秦王点兵》、《四马投唐》,等饱含军事典故的曲牌名称。我们乔李村的传统“锣鼓札子”就是由《刺带花》、《四马投唐》、《鸭子嬎(fan)蛋》、《重三遍》、《六锤子》、《西江月》、《七锤子》、《风搅雪》、《海水潮》、《龙戏水》、《五凤楼》、《九锤子》这十二个曲牌组成,依次演奏,有起有伏,锣钹铙鼓札子,各走各的点子,就上演了一部经典而又朴素的民间交响乐。
为了保留和传承传统威风锣鼓,每到正月,将“锣鼓札子”抄写到大街边的墙面上,以居民组为单位组织练习敲打,“呯哐哐!呯哐哐!呯哐呯哐呯哐哐!”,熟悉的喜庆铿锵点子敲响的时候,那种欢乐喜庆的气息一下子扑面而来。这气势宏伟磅礴、情绪欢腾活跃、节奏铿锵起伏、声响震天撼地的威风锣鼓,敲响过上千年。同黄土地上的先民们一样,我的心也为之飞腾而起。
而在这些激动沸腾场面的背后,一页又一页的“锣鼓札子”,默默地发挥着传承历史、稳住阵脚的巨大作用。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网赚创业教程,会员可以下载全站资源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