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东营市垦利区垦利街道五庄村,金色的麦田、青郁的芦苇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村民胡长海种植的8亩“济麦60”在众多专家、种子企业代表、种植户的见证下,交出了一份堪称惊喜的答卷——在中重度盐碱度、一水未浇的情况下,“济麦60”测产平均亩产460.98公斤,创盐碱地小麦高产典型。
“明年我全部种上这个品种!”59岁的胡长海和小麦打了几十年交道,在他的印象中盐碱地上种小麦,很难获得高产,特别是今年比较干旱,小麦丰收更是面临挑战。“这块地只要天旱浇不上水,一般麦子平均亩产也就300多公斤,今年这麦子虽然一水都没浇上,但产量却高了100多公斤!”
与常见的高产小麦田不同,这里随风翻滚的金黄色麦浪中,偶尔可见翠绿挺拔的芦苇,麦田的泥土非常干硬,处处可见碱蓬和白色盐碱斑。测产结束后,测产专家取地块10个点混合土样封存,送至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进行精确测定,结果为土壤含盐量千分之四点五小麦亩产量,PH值8.3,为中重度盐碱土。“济麦60”克服了干旱、盐碱等恶劣的条件,倔强地挺起饱满的麦穗。
盐碱地,素来被称为不毛之地。现在,随着育种观念的转变,科研人员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转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生态。“加大像‘济麦60’这样抗旱、耐盐碱小麦的推广,对于提高粮食增产潜力、提升粮食总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看着地上的碱蓬和已经泛起的盐碱,测产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小麦创新团队栽培岗位专家石岩说。
据介绍,山东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约6000万亩,其中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小麦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此外还有近900万亩盐碱地。
“济麦60”是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2018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小麦亩产量,今年又通过了国家审定。在山东省和国家旱地组生产试验中,它均比对照品种增产7%以上,最终凭借第一名的成绩过关。该品种最大的特点是水旱兼用,且条锈病免疫、高抗叶锈病,2018年在招远市专家实打平均亩产749.13公斤。
“下一步将加速培育更加耐盐碱、产量更高的小麦新品种,同步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品种主要育成人、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曹新有说。目前,省农科院已启动实施突破黄河三角洲科技大会战,力争用3到5年时间,围绕“卡脖子”关键技术开展创新,把科技论文写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大幅提升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众日报记者王亚楠通讯员刘佳报道)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网赚创业教程,会员可以下载全站资源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