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专家邹卓:类脑芯片能为AIoT迈向智能化做什么?

人工智能应用1年前 (2023)发布 aixure
75 0 0
导读:IT时报记者 李玉洋 AIot不是简单的AI+IoT,而是要有服务的下沉、智能的前移以及智能和连接的融合。近日,IEEE高级会员、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邹卓在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一场媒体交流会上抛出观点。 邹卓认为,随着晶体管的密度增加,晶体…

IT时报记者 李玉洋

“AIot不是简单的AI+IoT,而是要有服务的下沉、智能的前移以及智能和连接的融合。”近日,IEEE高级会员、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邹卓在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一场媒体交流会上抛出观点。

邹卓认为,随着晶体管的密度增加,晶体管的成本也在下降,但到了10纳米以下,晶体管的成本在上升,“所以,在经济学上我认为摩尔定律已经趋近于结束,摩尔定律是还可以继续,但要付出代价。”

虽然摩尔定律有所放缓,但邹卓认为当下信息产业仍享受摩尔定律所带来的两大红利:一是计算变得越来越普适,二是算力变得越来越强。当前,“新基建”正成为新的发展驱动力,而深度融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AIoT产业也由此被业界视作下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从物联网走向AIot,其实走向的是泛在智能,这种智能不是简单地把数据上传,再用深度学习网络跑模型,而是要综合考虑到经济、数据、模型、服务等因素。”邹卓指出训练在云端、推理在边缘,等到AIot发展到泛在智能阶段将会变得复杂,他引用思科数据,到2021年所有智能设备所产生的数据将达到85ZB,但只有7.2ZB的数据能用到,有效利用率还不到10%。

“互联网节点产生了海量的原始数据(raw data),很多数据传上去但是用不了,运营商和大型公司都遇到海量数据如何处理存储、有效产生价值的问题。”邹卓认为哪怕有了5G,所有的数据传到数据中心,也不能有效利用,让数据产生价值,“在数据产生的边缘就进行有效地处理,是效率最高的。”

美国半导体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普通人每天所感知到的信息是8.75Mbps,大脑根本处理不过来,但会进行3~5个数量级的压缩比。“所以,人脑其实是效率非常高的计算和认知系统。”目前,邹卓和团队正在与新氦类脑合作,开展面向AIoT的类脑芯片与神经拟态系统研究。

邹卓认为,借助类脑技术大规模并行、事件驱动、实时环境交互、感算存紧密耦合协同等特点,开发能够如人脑般感知、传递、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智能芯片与系统,有望突破摩尔定律以及冯诺依曼架构的瓶颈,提升AIoT节点的智能化程度,同时提高集成度、降低能耗。

当然,AIoT离成为一把趁手的工具、走向广泛且成熟的应用,仍然需要经历相当长的路径,“从传感器、芯片等核心器件,到工业信息系统的垂直集成,都尚有不少有待突破的关键技术。”邹卓说。

赞助本站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