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12月7日,首届湾区科创峰会在广州举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规模的高端科学交流平台——“大湾区科学论坛”主议程下的特色活动,峰会聚集了来自粤港澳三地、产学研三界的专家学者和科创企业代表。推动共享创新,构建粤港澳湾区科创共同体,成为嘉宾们的一致共识。
近年来,全球各大湾区都在加速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变革的顶峰高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各大湾区中获得了独特科创位势。嘉宾们表示,面对大国博弈、数字经济浪潮和湾区竞争,粤港澳大湾区在赶考的路上,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全球顶级科创湾区。
全球四大湾区竞逐科创,粤港澳大湾区应当好“科创排头兵”
“中国的科技创新何去何从?”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此次峰会上指出,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对加快我国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类比全球其他湾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有着独特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挑战。据透露,相比其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仍处于“大却不优”状态,科创引领力仍有待提升。同时,与其他三大湾区相比,科学中心能力是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突出的短板。“‘发明’与‘发现’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樊纲认为,未来最重要的就是在“科技产业中心”的基础上,力争成为全球“科学发现中心”。
“科技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大事,也是这个时代的大势。科技突围是生存问题,也是必经之路,大国崛起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要 “关注底层技术”,更要“关注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樊纲在鼓励湾区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时提出如上看法。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大湾区需共享创新构建“科创共同体”
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技术更需要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基于各自优势和产业基底,湾区内新兴产业协同共生格局初显。但从客观数据来看,2020年大湾区独角兽数量仅为旧金山湾区的四分之一,亟需摆脱“量质齐低”的状态。
此次峰会提出“共享创新”这一全新“解法”:科研龙头牵手科技巨头、龙头企业搭配中小企业、企业与高校共建科研能力等,在多维度多领域构建“科创共同体”。
“把科研放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真正实现‘研究赋能市场—市场反哺科研’的正向循环和利益共享的全创新链条。”樊纲认为,推动共享创新,要做到科创要素的共享,打造最友好创新环境的创业湾区,例如实现科研人才企业与机构的双栖,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打通科研机构和企业“旋转门”,在其中发挥好大企业的作用,形成各方基础科研力量联合之势。
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分享了以产学研融合推动共享创新的“香港经验”——香港拥有多所全球顶尖大学和科研实验室,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未来要“透过官产学研的共同努力,用好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机制,在国家‘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自身所长,贡献国家所需”。
在分享中,腾讯杰出科学家、腾讯量子实验室创建者和负责人张胜誉作为从高校投身企业的代表,他呼吁,“当下是产业科学家的黄金时代,产业界和学界应适当模糊工作边界,科技企业则应向前多走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培育专精特新,湾区企业要在互动中“先强带后强”
“现在的问题是相比欧美巨头,湾区大企业还不够大、不够强,要让这些企业更强更大。应当举国发力,在一定时期内选择3-5个关键领域集中攻克,重视市场的举国体制。”樊纲鼓励湾区大企业做大做强,并对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创新合作给出了建议。“大科技企业中,以华为和腾讯为代表,一个是硬科技,一个是数字平台。二者要形成‘双轮驱动’,先强带后强,携手中小微和创新创业企业,协同推动共享创新。”
作为“共享创新”理念从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延伸拓展到公益创新领域的一项务实举措,腾讯基金会还在此次峰会上启动了“技术公益创投计划”。
而对于科技创新来说,不少突破都来自于边缘创新和独特创造。在现场的分享中,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科创型企业代表也分别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分享了对太空科技、人工智能、能源环保等“专精特新”前沿领域的探索,和对产学研结合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他们也纷纷表示,作为科创企业,确实需要一个“立足湾区,面向世界”的交流互动平台,既可以看到世界前沿科技趋势,也能同大企业、同行业及专家学者进行更多探讨,在“共享创新”下实现技术发展的飞跃与“精进”。
腾讯高级副总裁、腾讯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表示,作为一家成长在湾区的科技企业,腾讯希望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自身服务国家科技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企业实现更多价值。(经济日报记者 庞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