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首届人工智能天气预报创新大赛总决赛在上海市气象局落下帷幕。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领域可以怎么玩?会带来哪些创新应用?来自这些高校的大学生们,带来了他们的答案。
记者了解到,初赛阶段,来自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科院、气科院等高校、科研单位及高科技公司有100多支队伍通过报名审核。在决赛环节,初赛阶段客观评分前10的队伍依次进行现场答辩和个例演示。比赛共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和优秀奖4名。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的“NUDT_MAI”团队获一等奖,参赛项目“基于分级预测循环神经网络HPRNN的雷达回波时长外推”通过分级预测策略以及精细化模块补充RNN单一的序列建模能力,解决现有方法逐帧外推过程中有效外推时效较短的问题。
此外,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Nowcast-AI”和中国科学院大学“ccip449”团队获得二等奖。来自上海眼控科技的“123”团队、南京叁云科技有限公司的“SYKJ”团队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从前那个少年”团队获得三等奖。香港中文大学的“变幻可测”团队、成都润联公司的“runnet”团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nuister”团队和江苏省气象台的“智能风云汇”团队获得优秀奖。
比赛另设2名技术创新奖,被中国科学院大学“ccip449”团队和成都润联公司的“runnet”团队捧获。其中,“ccip449”团队的项目“基于轨迹卷积门控循环单元(TrajGRU)的时空序列建模”引入了轨迹卷积,基于创新的损失函数设计,让模型更关注雷达回波强度高的部分,使模型在强降水预测中更具优势。“runnet” 团队的项目“深度学习网络技术”基于AutoEncoder(AE)结构的类RNN(TrajGRU)预测架构,将数据从高维空间压缩到低维流形,并寻找流形上的分布,对强降水预测也有较好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比赛以降尺度多级SSIM(结构相似性)、MAE(平均绝对误差)和MSE(均方误差)的组合作为客观评价标准,突出多尺度天气系统的预报性能。比赛排名由初赛和决赛的客观检验综合评分决定。
据悉,此次比赛由上海市气象学会主办,进博会气象台承办,以“智慧气象 服务进博 创新发展 示范引领”为主题,以攻克“降水过程的短临预测”这一国际性难题为目标搭建“擂台”,面向气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等广泛开放。
作者:张天弛
图:市气象局供图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