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用望远镜思考,用显微镜做事。思想上创新,逻辑上严密,程序代码规范,视觉效果唯美震撼,文章清晰简洁。千锤百炼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这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副所长陈宝权对团队科研活动的要求。 而当变幻无…
“用望远镜思考,用显微镜做事。思想上创新,逻辑上严密,程序代码规范,视觉效果唯美震撼,文章清晰简洁。千锤百炼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作品。”这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副所长陈宝权对团队科研活动的要求。
而当变幻无穷、时时更新、浩瀚海量的数据出现在眼前,是怎样一幅壮观景象?怎样才能让这些数据的价值被计算机发现,被使用者读懂?运用可视化技术,在后台注视着这一切,会不会有点上帝俯视人间烟火的感觉?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了陈宝权的办公室。
儒雅的科学家
陈宝权的微博粉丝很多,粉丝互动都叫他陈老师。工作中,大家对他的印象是:儒雅大气、张弛有度。在这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系博士,具有美国纽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先后9年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经历的海归身上,记者没有察觉到丝毫因这些分量十足的履历所带来的威严感,更多的是一位风度翩翩的教授。
回国之后,陈宝权发现国内外在科研环境上的差别:“国外高校的组织形式是‘教授+学生’的模式,相对简单而松散;国内研究所的科研氛围更有团队感,有教授、科研人员、学生、客座人员等,人才梯队结构完整,合作也更加紧密。”
“课题的开展,国内相对国外也比较有优势。”陈宝权向记者举例,“在国内我们有人力和设备等,可以自己采集海量数据,保证科研工作更深入开展,比如我们做的室外城市场景三维数据获取与建模。在国外,数据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取,周期比较长,也会受些限制。”
“目前,我们选定了一个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正在建设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希望吸引更多国内外学者前来交流合作,在这个学术板块上建立自己的地位,为国家建设的重大需求作出贡献。”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