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建设的大潮中,“国企”这支队伍一直鲜有相关报道出现。这一方面是由于国企的体制特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对于企业的选择又相对谨慎,企业中也存在IT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对于像“大数据”这样的时髦概念,国有企业可以说是既想尝试,但又顾虑重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毋庸置疑,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拥抱大数据只是迟早的事情。企业数据量的大幅度增长以及数据的多样化,让每一个行业都感觉到了挑战,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从海量信息中获得对自身最有价值的信息,将成为企业的关键战役。这对于拥有众多世界500强的国企来说,更加具有迫切性。
对于国企来说,这个时候加入这场战役并不晚,因为整个行业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大数据”已经具备了应用的基础,并且应用潜力巨大,但当下大家对数据应用还不充分,仍还处于应用的起步阶段。
国有企业也拥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北大纵横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刘荣华分析表示,大型央企有实力对企业的信息技术进行投资,应用较先进的技术,保障企业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大型央企可以进行顶层设计、高屋建瓴,对企业的数据化管理进行系统规划。另外,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管理延续性较强,总体较稳定,能够保障对信息技术的持续长期投入。国有企业也吸纳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员工就业,有较好的人才储备。国有企业的雄厚实力使得其拥有了许多小企业不能具备的先天优势。
但庞大的身躯同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国企的信息化建设普遍思想僵化,反应较慢。“大数据”时代要求变化,要求速度。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认为信息化仅仅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没有意识到数据的巨大利用价值。其次,压力传导不足,危机意识不够。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因为政策支持、资源垄断、地方保护等原因,面对的市场压力受到了部分隔离和缓冲,外部的市场压力传递到企业内部被缩孝分散。第三,对信息化的规划缺乏管理,对“大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很多新兴互联网企业、跨国集团信息化水平已经很高、数据管理利用能力娴熟的今天,国有企业这方面相对滞后,对数据的管理和利用明显不足,还没有意识到核心竞争力已经在迅速转移,没有从企业管理的高度去看待数据的管理和利用。
信息化专家普遍认为,国有企业要对症下药,从思想上重视大数据对企业的影响,将数据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来看待,将对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和有效利用作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事来对待。并尽早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下属单位众多,有些涉及各个行业,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同,情况相对复杂。要发挥系统优势,必须对数据化进行统一的科学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各行其是、互不兼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数据分析的作用。
在经营理念上,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基于客户价值导向,针对数据需求,重新设计、优化或梳理企业的制度、流程,增加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环节,甚至可以进行企业流程再造,重新设计适应竞争的商业模式和内部运营模式,通过体制机制、配套措施来保障企业数据流的畅通高效。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外部资源的合作。很多外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机构拥有相关的数据技术、资源和平台,能够提供非常专业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服务,这是企业内部无法具备的能力。同时,加大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的数据管理合作,在数据收集、分析、共享方面彼此协力。
在数据管理上,国有企业要结合现有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企业的数据管理推向纵深。数据管理事关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战略目标实现,必须具有战略高度;数据的收集和管理不再是信息部门或生产部门的事情,企业上上下下都必须关心;不仅要关注综合性数据和关键数据,而且要关注基础数据,要深度利用、挖掘数据。国有企业也要特别重视数据安全,从技术和制度层面对数据安全进行保障,防止机密数据外泄。
最后有专业也指出,国企也要避免对大数据的盲目过度投资。据一家日本企业的不完全统计,该国有效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并对业务做出贡献的企业仅占8%,没有利用或者利用数据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的企业达到了71%。可见,数据信息系统导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企业在匆匆导入信息数据系统之前,应该客观分析当前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