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华社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保守预计,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实现5000多亿元的规模,年均增长率为11%左右。
所谓物联网是指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的应用,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切入点。”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邬贺铨说,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社会管理和民生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医疗保健方面,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如何将有限资源服务于更多的老百姓,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患者,通过物联网实现远程医疗,不仅可以帮助解决患者的病痛,还可预约挂号。除了看病,还可通过物联网及时向医生咨询,提前预防等。
不过,据工信部人士介绍说,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瓶颈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且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
因此《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在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以解决行业的共性需求,攻克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以及推动建设一批示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为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由起步发展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
“2010年物联网的市场规模已达2000亿元左右。如果大规模推广应用,市场规模就更大了。”邬贺铨表示,目前,基础元器件有上百亿元的市场规模,包括摄像头在内的传感器800亿元至900亿元。另外,在交通、电力产业物联网应用带来的间接效益将更大。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李力指出,“由于物联网关联领域广、涉及部门多、产业间交叉融合,未来5年将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财税支持,和国际合作,为物联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