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最近几天,美国科技公司Open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成为市场的关注焦点。凭借与用户聊天过程中“类似人类”的智能化表现,ChatGPT迅速了吸引人们的目光,仅两个多月就实现注册用户数量破亿,创下增速纪录。
在ChatGPT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也加入了这场人工智能竞赛。微软、谷歌、Meta等美国科技巨头纷纷重金布局相关赛道,大幅增加对AI领域的投资。
国内大厂同样在快速跟进类ChatGPT技术,百度、阿里、三六零、网易有道等公司相继确认正在开发相关产品。一时间,ChatGPT的走红似乎在全球范围内激发了一场AI热潮。
但AI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人们对于技术遭到滥用的担忧。ChatGPT开发团队负责人近日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就直言,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管理AI技术、如何以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方式管理AI的应用,这些难题仍然有待解决,AI技术需要得到监管。
美国科技巨头纷纷布局人工智能赛道
ChatGPT是由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科技公司OpenAI开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称,OpenAI公司由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在2015年共同创立,并得到了微软等投资者的支持。
ChatGPT使用的是OpenAI公司的大型语言模型(LLM)GPT-3.5,它使ChatGPT能够响应用户的请求,做出“类似人类的反应”。CNBC称,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海量的训练数据,也让ChatGPT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
报道称,ChatGPT的出色表现使其成为了最受欢迎的AI程序。截至今年1月,ChatGPT在推出仅两个月后就积累了1亿月活跃用户,成为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在1月31日,ChatGPT的网站访问量还达到创纪录的2800万次,较一个月前增长165%。
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ChatGPT的访问量快速攀升 CNBC报道截图
迅速走红的ChatGPT立即引起了科技行业的关注,微软、谷歌、Meta等美国大型科技企业纷纷跟进。
作为OpenAI公司的主要投资者之一,微软已加大对AI业务的投资。CNBC称,微软在1月23日宣布与OpenAI达成一项持续数年、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微软拒绝透露具体的金额,但美国新闻网站Semafor爆料称,投资总额可能达到100亿美元以上。
在2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微软还宣布,将推出整合AI技术的新版本搜索引擎必应(Bing)和Edge浏览器。OpenAI首席执行官阿尔特曼随后确认,微软正在使用该公司的GPT技术,这是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核心。
据美国Axios新闻网报道,脸书母公司Meta已在AI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该公司最近两个生成式AI的演示并不成功。作为ChatGPT竞品的聊天机器人Blenderbot因其低质量的输出内容遭到批评,专注于学术领域的机器人Galactica则因准确性低下饱受非议。
不仅如此,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似乎更热衷于元宇宙项目的研发,他表示:“两大技术浪潮正在推动我们的技术路线图,现在是AI,从长远来看是元宇宙。”
美国Axios新闻网:科技巨头争相加入聊天机器人研发
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上周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也对AI的发展表示出兴趣,称这是苹果的“主要关注点”。“我们看到,这个领域的巨大潜力几乎可以影响我们所做的一切,它将影响我们的每一种产品和服务。”库克说,他计划进一步将AI纳入公司。
但Axios新闻指出,以苹果公司的“神秘”作风来看,除非他们已经准备好发布新产品,否则外界不太可能了解到具体的信息。
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一直致力于将AI用于语音识别、优化仓库管理等目的,但似乎对ChatGPT掀起的生成式AI热潮不太感兴趣。报道称,亚马逊首席技术官维尔纳沃格尔斯(Werner Vogels)上周还发文批评ChatGPT,称其“不关心真相,只是把文字以‘令人信服’的方式组合起来”。
作为AI领域的有力竞争者之一,美国科技巨头谷歌公司已经公布了自家的聊天机器人Bard。然而,谷歌公司这一竞品在正式推出之前就遭遇“翻车”,被指其回答存在错误。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谷歌日前在其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公布的一段Bard演示视频中,有用户提问,“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有哪些新发现,可以讲给我9岁的孩子听?”Bard给出的答案中有一条写道:“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了第一张太阳系外行星的照片。”
谷歌社交媒体截图
但这个回答随即遭到天文学家的质疑。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格兰特特兰布雷(Grant Tremblay)在社交媒体发文指出:“我不想当一个讨厌鬼,我也相信Bard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但我要郑重声明:JWST并没有拍下‘我们太阳系外行星的第一张图片’。”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的信息显示,首个直接成像的系外行星是2M1207b,它是在2004年由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拍摄的。
NASA网站截图
这次尴尬翻车给谷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截至8日美股收盘,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价大跌7.68%,市值蒸发超1000亿美元(约合6785亿人民币)。
谷歌公司发言人回应说:“这凸显了严格测试过程的重要性,我们本周将通过Trusted Tester计划启动这一过程,检验Bard给出的答案。我们会将外部反馈与我们自己的内部测试相结合,以确保Bard的回应符合现实世界信息的质量、安全性和基础性的高标准。”
中国公司快速跟进
在美国科技行业纷纷布局相关赛道之际,中国公司也在快速跟进AI技术,百度、阿里、网易有道、360等公司相继确认正在开发相关产品。
2月7日,百度方面向观察者网确认,该公司“类ChatGPT”项目将在3月份完成内测,并面向公众开放。该项目名称已被确定为“文心一言”(ERNIE Bot),目前这一项目正在做上线前的冲刺。
作为国内首家透露“类ChatGPT”项目的公司,百度方面还表示,目前文心一言在做上线前的冲刺。按照谷歌和微软的节奏,文心一言开放内测还有可能提前。
百度方面还向观察者网透露,该公司拥有ChatGPT相关技术。在AI四层架构中,百度有全栈布局,包括底层的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大模型以及最上层的搜索等应用,而文心一言,位于模型层。
2月8日晚间,市场又传出阿里巴巴一名技术专家的爆料,称阿里达摩院正在研发类ChatGPT的对话机器人,目前已开放给公司内员工测试。从曝光的信息来看,阿里巴巴可能将AI大模型技术与钉钉生产力工具结合。
观察者网就此事联系阿里方面,对方表示:确实在研发中,目前处于内测阶段。
在阿里确认研发类ChatGPT的对话机器人后,BAT中只有腾讯尚未披露相关项目。不过,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观察者网,腾讯内部的研究院已推出AIGC(AI生成内容)报告,业务侧也在跟进,但按腾讯的风格,对外官宣还是要等业务侧有落地的东西出来。
随着AIGC概念火热,除了BAT外,网易、三六零、科大讯飞等公司都或多或少透露了相关研发信息。
2月7日,国内数字安全公司三六零透露,该公司计划尽快推出类ChatGPT技术的demo(试用)版产品。与此同时,网易有道AI技术团队也被传出已投入到ChatGPT同源技术在教育场景的落地研发中。
但在连续两天涨停后,三六零披露股价异动公告,称该公司的类ChatGPT技术的各项指标只能达到略强于GPT-2的水平,与当前的ChatGPT相比尚有代差。该公司何时推出基于类ChatGPT技术的demo版产品及其实际效果如何,均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科大讯飞2月8日则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透露,ChatGPT主要涉及到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属于认知智能领域的应用之一,科大讯飞在该方向技术和应用具备长期积累。
科大讯飞还提到,该公司于2022年12月份进一步启动生成式预训练大模型任务攻关,科大讯飞AI学习机将成为该项技术率先落地的产品,于今年5月进行发布。
AI聊天机器人仍存在缺陷,开发者警告:需得到监管
尽管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项目火热,但这种聊天机器人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NBC就指出,ChatGPT给出的回复可能出现大量事实错误,比如ChatGPT会“发明”一些虚构的历史名词和不存在的书籍,或者无法正确解决某些数学问题。
“这些模型开放性的方面是一把双刃剑。”英国人工智能公司Speechmatics副总裁威尔威廉姆斯(Will Williams)告诉CNBC,“一方面,它们在互动方面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几乎可以围绕任何话题开展对话。另一方面,你永远不知道模型什么时候贴近现实,什么时候开始胡说八道。”
在ChatGPT迅速走红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担心,快速发展的AI技术可能带来危险。ChatGPT开发团队负责人、OpenAI公司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就警告说,AI技术可能遭到滥用,需要得到监管。
穆拉蒂5日接受美国《时代》杂志采访时表示,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管理AI技术、如何以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方式管理AI的应用,这些有关社会影响的难题仍需要得到解决,“这个系统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需要更多技术之外的投入监管机构、政府和其他所有人。”
美国《时代》杂志报道截图
对于国内外愈发火热的AI技术市场,《证券日报》8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不可否认,ChatGPT是AI深度学习领域的惊艳一笔,其快速的反应能力和高超对话水平,让大家看到了AI应用的无限潜力。但从投融资角度来看,对于超出一般人认知范畴的新科技、新趋势,更应疏理好兴奋的情绪并理性冷静地看待。
国内有人工智能专业的教授指出,其实用ChatGPT写论文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因为人工智能的语言模型是需要人类反复“调教”的,“没有深度的训练,它写出来的内容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还有AI行业研究人士提到,ChatGPT是一个黑盒计算,当下在内容的可信性和可控性上有一定局限,要给它足够正确的知识,再引入知识图谱这类知识管理和信息注入技术,还要限定它的数据范围和应用场景,才能使得它生成的内容更为可靠。
《证券日报》文章指出,“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新技术的突破固然值得欣喜,但投资者也要擦亮眼睛,尤其是概念股股价狂飙之下,切莫盲目‘上头’跟风。”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